Select Page

近年,位於美國新澤西洲的一間猶太日間學校——所羅門謝克特學校(Solomon Schechter School),成功將設計思維融入學校常規課程之中。為提升學習成果,校方不惜把傳統課室進行大翻新,改建為煥然一新的「創新實驗室」(Popkin Innovation Lab)。實驗室移走象徵權威的教師桌,只擺放多張可隨意搬動的桌椅、沙發及投射熒幕,配搭落地玻璃窗,營造出廣闊的空間感。

Popkin Innovation Lab總監Roberta Brandão笑說︰「這處圓形的空間,就像一個管弦樂團的表演地方,老師就像指揮,引領學生共同走向未知的世界。」雖然老師有一定的學問,但也非百科全書,遇到不認識的地方,也可放下身段,與同學一起在課室內探究、追求學問。學生在這個全新環境下,可感受到無拘束的學習環境,鼓勵他們勇於發問、激發創意、活躍求學的精神。

STEAM教育(結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及數學的跨學科教學)現今在全球大行其道,傳統教學方法已滿足不到新課程的需求。Popkin Innovation Lab的老師傾向採取跨學科的專題研習方式,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透過朋輩之間的討論和督導學習,突破傳統學習常規,撞擊 「顛覆性思維」(Disruptive thinking),豐富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果。Popkin Innovation Lab設有三間不同功能的工作室,同學每星期也喜歡流連數天。第一間用作放映電影的媒體室;第二間是用來製作模型的設計工房;第三間是放有縫紉機、激光切割機等的機械室。這些新置的工作室正好讓學生平日在課堂所學的知識,親自動手去應用和實現出來。

藉課題鍛煉同理心

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老師特別為三年級的學生播放由 「創新工廠」(The Disruptive Factory)所製作的動畫Verti,研習可持續發展的議題。老師先在課堂上放映,然後使用設計思維的工具,如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教學生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和感受事情,順道在同理心地圖貼上「喜怒哀樂」的想法,幫助學生在視覺上呈現出多角度的分析思維。同理心地圖也可幫助學生有系統地整理和分析他們的「所見」、「所聽」、「所思」及「所感」四大內容,令學生一目了然理解眾人討論的成果。

老師也鼓勵同學用「我喜歡……因為……」、「我希望……因為……」的句式回答問題,令內容不流於空泛,也幫助學生清楚分辨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Sympathy)的一線之差,希望掌握同理心的精髓後,在使用設計思維的時候更得心應手。Sam Seidel本身既是國際著名的K12 Lab總監及史丹福大學的Stanford d.School研究員,他向學校推介融入設計思維在課程中稱道︰「最終會有助學生對他人建立同理心,並對自己的創造力充滿信心,放眼到人與大自然的世界,這更是人類與其他生物能繁榮生存的關鍵。」

Roberta Brandão認為,同理心是一門終身的技巧,即使學生畢業後,在日常也需要運用同理心去觀察和待人接物,而學校就為他們提供一處發揮設計和創意的空間,讓同學為自己喜愛的學習課題全力以赴,加強他們對個人的責任心和自主學習的動機,希望有朝一日推動自己成為社會變革者。老師也很貼心,教材設計全按以人為本的原則製作。「我們明白小學生年紀較小,我們設計教材時,必須展現出同理心,要從他們的理解能力、專注程度,以及學習需要出發,從而編制一套既合適又有趣的學習內容。」

Brandão表示,學校為讓學生更投入Popkin Innovation Lab,希望削減興趣班和自修的時間,起初部分家長也反對。後來他們看到子女在實驗室裏的表現,撤回反對意見。「因為正正預留了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我們才能安排嶄新的課程,包括設計機械模型、編寫電腦程式、創建VR虛擬實境畫面等,以提倡STEAM教育,迎合未來科技創新的趨勢。」

Brandão更發現,即使減少校內自修的時段,卻無阻學生自主學習的熱忱程度。「對於一名小學三年級生來說,編寫電腦程式的課程絕對會感吃力。但出乎意料的是,同學們並沒有被陌生和具挑戰的內容嚇怕。」他們反而更主動於網上尋求解決方案,更會聯同多位同學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加以改善。

雖然未見香港學校大量引入設計思維,但有不少老師願意一試,私下報讀設計思維的工作坊,希望得到一些靈感,改善教學手法,甚至精準為不同能力的學生列出學習困難和制定學習目標,令他們不會因成績落後於人而喪失學習的興趣。本地學校也可參考Popkin Innovation Lab的做法,融入設計思維,令STEAM的學習成效大大提升。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黃健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