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近年STEM 教育成爲教育界的潮流,結集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和數學 (Mathematics),強化學生數理根基,在科學和科技層面上培訓人才,發掘學生的多元能力、創意解難和培育欣賞科學的態度。美國有一家編碼公司,以「教十億個小孩編碼」(teach a billion kids to code) 為公司願景,採用體驗式教學方法,把看似深奧的編碼技術更生動地講解。

Codeverse在2017年成立,是世界第一家以互動教學形式教授兒童編碼的公司,主要為6至13歲的兒童提供適合的編碼工作坊;並在2019年建立遙距網上教學平臺,孩子可以安在家中按照指令,學習編碼技術。公司獲得多個媒體報道,如〈芝加哥論壇報〉 (Chicago Tribune) 、〈Inc. 雜誌〉、〈NBC Chicago〉 等。創辦人之一Katy Lynch 更被Causeartist雜誌選爲37名備受關注的社會創業家之一。

Katy以前是Tech Week 的CEO, 因緣際會看了一部紀錄片《翻轉職場性別差距》(Code: Debugging the Gender Gap),特別提到STEM行業男女比例失衡,深受啓發。Katy認爲編碼將會是未來大勢所需的新工作技能之一,她希望趁早讓小孩接觸編碼,培養信心,如是創辦了Codeverse。

運用設計思維 了解痛點

團隊運用設計思維,以兒童為本位 (kid-centric),先了解小孩的痛點。前後花了兩年時間,走進不同的課室,仔細觀察小孩上學習編碼時的困難,當中發現Python、JavaScript這些編碼程式對小孩來說實在太深,而且坊間經常採用成人的語言來解釋編碼,兒童聽起來就像聽外星人說話,很難想像一位只有幾歲的小孩會突然課後寫出 Javascript 的程式,於是設計出一種較易入口的新編碼程式叫KidScript。

KidScript除了包含傳統編碼程式的內容,如函數、if 語句,還增加了兒童為本的程式版面。KidScript對小孩屬於較易上手,小孩可即時看到自己的編碼程式運作,取得修訂的意見。

另外,坊間很多的編程課程都是理論主導,令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有見及此,他們成立了第一家Hackable Classroom,不像傳統班房的裝潢,不會擺放常見的黑板、桌椅,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新奇事物,如機器臂、 無人機。學生每人拿著一部平板電腦,坐在沙發上聽取老師講解課程大綱。之後可以隨處坐在工作室的不同角落完成編碼的功課。小孩可以利用KidScript,開啟課室裡的燈、調整喇叭音量、使用3D的打印機、組裝和控制真實的機器人。導師來自註冊工程師,協助學生解決編程的問題。小朋友也能利用KidScript,設計出可以上載到Google Play的應用程式。這個課室成功改變小孩子對編程的刻板形象,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導師也理解到兒童世界也有自己一套的遊戲規則,Katy 分享︰「年紀大的小朋友不會跟年紀小的小朋友玩」,他們特意在工作室内設立桌上電腦區,分隔年紀大的小孩,讓他們能在舒適的環境下進行編碼,同時也方便老師能分辨出不同能力的學生,給予適當的教學支援。

Codeverse提供的活動種類繁多。除了每星期的編碼課程外,還有假日營和星期六派對(Kids Night Out),用不同的方式引起STEM 的學習興趣。現在Codeverse在美國多個地區設有工作坊,如芝加哥、內珀維爾,亦會跟不同機構合作,如芝加哥男孩女孩俱樂部 (Boys & Girls Clubs Chicago)、AfterSchool AllStars Chicago等。2017年,他們在芝加哥林肯公園附近開設了旗艦店,

希望未來五年在美國每個主要城市設立分校,逐步實踐「教十億個小孩編碼」的夢想,增強小孩成為數字企業家 (digital entrepreneur) 的自信心。

不少國家已紛紛在創新科技行業投入大量資源,反觀香港仍然停滯不前。雖然政府撥出資源推動STEM教育,鼓勵學校把它融入課程,可是成效有待相榷。其中一個原因與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有關,認爲香港沒有出色的科研人才,而且STEM的行業回報比不上金融、醫療等傳統行業,導致未有太多人投身STEM。政府應該參考外國的成功例子,在政策制訂過程中引入設計思維,從學生、老師、科研專才、家長等不同持份者了解對STEM的看法和課程設計的需要,對症下藥,才會找到突破的空間。

與平常的班房不同,學生能自由在Codeverse班房内為不同物件編程。

Codeverse以互動教學,讓學生能一邊玩,一邊學。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鄧萃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