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殘疾二字不止是一個描述,對殘疾人士而言,這兩字代表一種定型。就如港產片「淪落人」一樣,黃秋生扮演的角色,不時因自己作為殘疾人士的身份感到自卑,又會把自己看待成妨礙兒子飛黃騰達的負累。造就此現象的,正是殘疾人士既有的定型。由於輪椅外觀及設計也是基於其作為輔助工具的用途,使用輪椅向來就像掛着一塊印有「無助」二字的名牌。要改變殘疾人士的心態,必須從他們的日常夥伴做起。日本一家公司WHILL,亦因此而誕生。

WHILL成立於2012年,當時由杉江理及兩位夥伴合力打理。杉江理於1982年靜岡縣濱松市出生。 在日產汽車發展總部工作後,曾在中國南京擔任一年的日語教師。之後,在世界其他地方待了兩年,並參與開發新產品。

淪落人不再在傷心者道上行

杉江曾提及WHILL的概念在一個朋友的故事萌芽。杉江有一位朋友是輪椅使用者,這位朋友早就放棄外出到附近的便利店購物。除了路況不平穩會使其容易感到不適而降低外出意欲外,他更覺得使用輪椅令其蒙羞,故寧願留在家中,也不願被人看到。有見及此,杉江立志把殘障的標籤從輪椅使用者身上移除,並照着用家的需求,度身訂造了一款與別不同的電動輪椅,作為踏出為使用者撇除「殘疾」身份的第一步,杉江稱呼WHILL的輪椅為「電動代步車」。

這部電動代步車的前輪由24個小型滑輪組成,適用於室外各種路面地形,即使上斜亦不費吹灰之力。尺寸方面,WHILL的代步車亦比同款小巧,在室內移動更方便。使用書桌或餐桌時,座椅能前移約15厘米(cm),或向上傾斜10度,讓使用者舒適工作或用餐。代步車的遙控桿也改良得更適合用家,包括方便左撇子的遙控桿設計,以及沿用鼠標式控制桿,令代步車更準確轉向。遙控桿的先進設計對長者用家尤其重要,但現實中,使用輪椅的長者也是經常被忽視的一群。輪椅使用者不論在前進或轉方向時也需要一定的力氣,可是較年長的使用者,甚至因各種疾病需要以輪椅代步的卻未必有足夠力氣。WHILL致力為各方持份者着想,以革命性新型號輪椅在形象及能力上替輪椅使用者改頭換面。

電輪代步或可消除道路危機

WHILL研發的新型技術亦是減少交通意外發生的一個方法。4月日本東京發生了一宗致命交通意外。當時一名87歲老翁在駕駛期間因突然失去控制撞向行人路,導致一名母親及其3歲女兒命喪街頭,多名途人亦不幸受傷。在日本,長者外出購物時也會考慮以汽車代步,始終輪椅使用者也難以單憑雙手捧着日用品,又同時確保不會撞到途人和輪椅不會翻側。當地政府亦曾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內,每4位60歲以上的駕駛者中,便有一位是80歲。在去年發生的交通意外中,75歲以上的涉事駕駛員比75歲以下超出一倍。WHILL的嶄新輪椅設計,有效針對老年輪椅使用者外出遇到的痛點(Pain Point),一來為用家透過擺脫殘障的形象,有力地說服長者改用輪椅代步,更有效減少同類意外的發生。

杉江深信WHILL絕不會止步於日本以內,他希望能在國際層面上為殘疾人士帶來正面影響。要達致全球性,杉江認為,可以從日本內最有機會接觸到各國有需要人士的地方開始,也就是國際機場。

杉江認為在機場設置WHILL代步器也有相對的考慮因素,始終在一個步伐急速的地方,應怎樣安全又有秩序地確保代步車能抵達機場各處是一個須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面對這個新挑戰,WHILL決定與松下電器(Panasonic)合作,並為機場配套度身改良原有的WHILL輪椅。松下為WHILL的輪椅兩個前輪位置安裝了光學雷達感應器(LIDARS),所謂光學感應,簡單而言,就是利用光去測量與目標物件之間的距離。透過光學雷達感應器,WHILL輪椅能在感應到前方人流及障礙時慢駛或停止。松下改良了輪椅的實體設計外,更研發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配合應用程式,輪椅使用者可以用手機掃瞄機場各處設置的熒幕得到機場資訊,更可選擇目的地,讓WHILL輪椅安全地進行無人駕駛。為了方便攜帶隨身行李的旅客,WHILL推出了Smart Car配合其電動代步車,並會以使用者輪椅的光學感應器作訊號尾隨在後。現時,此服務已在東京羽田機場中投入,WHILL公司預計於2020年開始在日本各大機場設置。

WHILL輪椅的原始型號(Model M)唯一缺點就是價格高昂,在英國甚至達到12000英鎊(約12萬港元)。杉江亦留意到在這個價格範圍內,大部分輪椅使用者亦未必負擔得起。為了解決原始型號的價格問題,更有效地推動輪椅技術的革新改變,WHILL生產了一個「平民版」的型號Model Ci,以降低價格門檻吸引更多使用者。此型號幫助WHILL接觸到一群經濟能力較低的用家,令WHILL的影響力提升,而Model Ci更被《時代雜誌》列為2018年的最佳發明之一。

WHILL由一個身邊的故事衍生出設計以人為本的電動輪椅,透過用家角度重新度身訂製適合使用者的代步器。「我們在WHILL的目標,就是為交通(輪椅代步)提供獨立性及美觀」,在理解杉江的故事前,WHILL只是一所普通的公司,但知道其背後秉持理念時,便能發現,看似無關痛癢的設計改良,在用家的角度而言,可能就已是天淵之別。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周憲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