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振興地方文化與經濟,只能靠開闢主題公園、「打造」金碧輝煌的廟宇或興建賭場嗎?在日本,有一位企業家打破傳統的資本主義思維, 為藝術注入新概念,通過文化振興已經老化和日漸枯萎的小島,使之成為遺世而立的藝術家、遊人和原居民的天堂。

1955創立的福武書店在崗山成立,早期出版教育圖書,1962年開始為高考生提供模擬考試練習,在1972年推出函授課程,並成為公司的主要業務。函授課程的前提是學生可以透過教材自我學習,福武不斷研究和改良教材內容,利用圖像和簡單易明的方式啟導學生;並抓緊1979年日本實施統一入學考試的契機, 把業務電腦化並推展至全國各地。

星級教育機構

福武總一郎於1945年在崗山出生,是書店集團創辦人福武哲彥的長子,在早稻田大學畢業,1973年加入福武書店。父親在1986年離世後,總一郎肩負社長一職,從東京回到故鄉崗山,重拾對大自然的情懷,並採用以人為本的企業理念擴展業務。他認為產品應該體現人民的福祉,讓人擁有樂觀向上,豐富多姿的生活。1995年,總一郎把公司易名為倍樂生株式會社(Benesse Corporation),拉丁文意指「 美好生活」。倍樂生旗下業務範圍涵蓋幼兒到成人教育、出版文藝雜誌及幼兒學習教材,2014年擁有365萬名函授課程學員。總一郎致力拓展海外巿場,在2001年收購美國語文培訓機構Berlitz,發展成國際性的教育機構。隨着日本嚴重的人口老化狀況,公司在1995年拓展家居護理服務,現營運253間療養院,以長者護理業務為主要的增長領域。倍樂生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巿(編號9783),2014年的營業額達4664億日圓。

直島位於香川縣,為四國瀨戶內海百餘個島嶼之一,原本是個漁村,人口不到4000,居民以捕魚、鹽田、輕工業和船隻維修為生。二十世紀初,各式工業將環境破壞殆盡,工廠排放出的毒氣令草木凋零,人口也紛紛外流,及至八十年代,島上只剩下老人家居住。

企業家重建小島

早在1985年,福武哲彥買下直島南端土地,夢想把該島建立成一個教育文化區。兒子總一郎繼任後驚覺故鄉已面目全非,決定要改變直島衰落的狀況。他找來日本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以結合大自然、藝術和建築為基本理念,藉藝術的力量重現瀨戶內海的文化,恢復島上的朝氣,重新建立當地的價值。1992年設立了兼具美術館與住宿功能的藝術空間「貝尼斯之家」,讓遊人體驗日本文化中細膩的生活氣氛。在1998年推出的「家計劃」,讓藝術家修復古老民居,把屋內空間藝術化。在2004年完工的「地中美術館」則展示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的「睡蓮」,及與直島有着深厚淵源的現代美術家的作品。為了不破壞直島之美,整座建築大半是被埋設在地下。在獨特的採光設計之下,館內的藝術品會隨着整天光影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氛圍,讓參觀者們嘆為觀止。

直島的美術館不僅是在室內展出,整個島也擺放了戶外藝術裝置。遊人隨意在島上散步,即可鑑賞大量藝術展品。例如海邊上矗立着日本前衞藝術家草間彌生著名的黃底黑圓點的「南瓜」大型雕塑,成了直島的代表風景之一。無論是被放置在草坪上的雕塑或佇立在藍天白雲下的建築,都與大自然融合成一幅美景。隨着藝術展出活動,直島打響名堂,有志者紛紛回流,居民重拾耕具,提供住宿膳食給遊人。2010年瀨戶內海藝術祭舉辦期間遊客曾激增到93萬人;目前平均每年約有20萬人來訪。

藝術創新模式

總一郎認為一個好的社區應令人快樂。他的願境是重建瀨戶內海默默無名的小島,「讓那些被遺忘的地方能拾回希望,被冷落的孤寂老人們能綻放笑容。」他在2006年開始與策展大師北川富朗合作籌劃「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0」,把七個小島串連起來,善用離島的特色和天然風景,讓遊人乘船巡迴到每一個島嶼上觀賞藝術作品,親身感受離島四季風情及當地獨特的島嶼文化和生活方式,如此創新的展示方式迅即大獲好評。2010年藝術祭的主題是「海權的回復」,彰顯孕育地球生命起源的海洋生態環境因為人類過度發展而遭受空前嚴重破壞,號召大家共同思考內海環境的未來發展。2013年的藝術祭擴大到12個島,成為引人注目的「希望之海」,透過藝術的力量、當地居民的智慧及社區的資源,振興日漸凋敝、人口外流的地區。

20世紀以來,全球進入城巿化,令原始鄉土文化沒落。藝術祭把在大城市和美術館展出的現代藝術品陳列在田野山澗,與大自然連結起來;使那些正在陸續消失的自然環境、風俗、村落等得到再生,恢復繁榮景象。直島的多年發展經驗正好運用在其他島上,其中的「家計劃」概念促成更多藝術家和當地居民共同參與,被廢棄的老房子紛紛被轉化成精美的傑作。

藝術祭定為每三年舉行一次,滙聚日本及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展期長達三個月,分春、夏、秋三季舉行。閉幕後部分展品仍留在島上,參觀者可繼續欣賞及參與有關活動。2010年參觀者逾94萬人, 2013年更吸引了160萬人參觀, 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戶外藝術節。

經過多年的孵化、組合,此藝術祭塑造了新的藝術之島的經營模式,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文化增值與體驗觀光所帶來的有形與無形的經濟效益。此外,地方政府與企業和居民連成一線,以共同治理的模式協同合作,為社區可持續發展定下新路向。

總一郎以企業家的智慧和魄力來解決社會問題, 以藝術為手段,以人道關懷為本,促成企業與藝術的合作。這是社會創新和社會影響一絕佳的典範。中國湧現了新一代的企業家,當中不乏擁有巨大財力、人脈關係和視野的掌舵人,期盼有更多人投放資源在被遺忘的社區上。

總一郎現長居紐西蘭,致力推動環保科技和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