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假如你參加由「窮人銀行之父」兼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主辦的「社會企業日(Social Business Day)」,你可以參訪由多間跨國企業夥拍尤努斯創辦的Grameen Group(格萊珉)合資社企,包括「格萊珉UNIQLO(Grameen UNIQLO)」及「格萊珉達能食品( Grameen Danone Foods)」。

達能集團(Danone)是全球乳製品巨頭,而這間位於孟加拉的子公司格萊珉達能食品,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供應可負擔的乳酪,對抗當地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由於是社會企業,即使賺到錢,都只能投入公司營運,股東不會有分紅。

今年4月達能集團的另一家子公司北美達能,正式通過嚴謹的評估,獲認證為共益企業(B Corp),肯定其在追求利潤之餘,亦關注在社會、環保,甚至保障員工權益方面的標準。

這間子公司有大約6000名員工,在美國及加拿大都有辦公室,收入超過60億美元,其規模之大,一躍成為全球最大間的共益企業。

全球逾2500家B Corps

總部設於巴黎的達能集團,旗下子公司不止成為共益企業,其位於英國、西班牙、阿根廷等共9間子公司均分階段加入共益企業認證,成為目前來自50多個國家、130個產業、超過2500家獲得同等認證企業之一。

事實上要成為共益企業並不容易,申請企業需要披露不少詳細數據,例如公司碳排放程度、員工福利、管治文化、營運透明度等,以取得一份全面的影響力評估報告(Impact Assessment Report)。達標後亦非一勞永逸,必須每3年重新評估一次,以確保企業在爭取股東利益的同時,持續不忘其社會責任。作為業界巨頭,達能集團希望引領這項運動,為「成功企業」重新定義。

達能集團的創辦人早在1972年已經提倡企業社會責任,「企業責任不止於工廠大門或公司門口」,產業應該「為人服務」。

北美達能曾表示會多方面着手履行其責任,包括使用再生能源;重新設計旗下飲料品牌的瓶子,採用80%甘蔗以製造可回收塑料,而不是用化石燃料;投入600萬美元研究奶農如何改善土壤健康以增加吸碳能力。

達能集團的執行長Emmanuel Faber曾說:「我們不把共益企業認證當作是一種企業責任策略,而是我們重新設計商業模式的核心原則。」他認為消費者開始期望食品企業的製造流程要透明、要公平,包括品牌背後是誰、原料如何取得、商品會對他們的健康和環境產生什麼影響等,「這種價值驅動策略在食品產業極為普遍」。

少不免的爭議

而作為上市公司,達能集團認為這是一次與股東達成共識的好機會,未來達能將更加注重價值的產出,而非只着重於股東本身利潤的回饋。大客戶如沃爾瑪(Walmart)執行長董明倫(Doug McMillon)也表達對達能集團成為共益企業的支持。「共益企業是『信任』二字的最佳代名詞,這在食品產業至關重要」。

Faber 期望達能集團成為共益企業的消息,能夠鼓舞更多大型、上市公司加入B型企業的行列,共創更為互信的社會。

不過,達能集團雖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花不少工夫,但它仍並非完美。文首提及的位於孟加拉的格萊珉達能食品成立至今十多年,因為各種「水土不服」的因素,一直未有盈利,仍需要母公司「泵水」。亦有奶農投訴指北美達能在收購了當地一間有機食品公司後,降低了牛奶回收價,使奶農收入減少,有部分偏遠地區的小奶農甚至被終止合約。達能回應指出,由於有機奶製品供應過多,只能減低成本,這反映盈利及社會責任之間不時存在衝突。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 王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