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一篇名為《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文章成為很多人談論的話題。文章以德國教育制度為背景,例如學校都是半日制,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而且三年級才開始學習英語。
有人質疑:不會吧?誰不想小孩贏在起跑線?結果是,諾貝爾獎得獎人中,德裔佔了總數的一半。
事實上,太多家長千方百計令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以為只有這樣,孩子的前途才會從此一片光明。但是,孩子快樂嗎?教育專家認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此外,也注重保護孩子的情感胚胎,培養情緒智商。
籌辦各種課外活動
也有不少人認為,政府投放了龐大資源在教育及福利上,孩子享有免費教育、低收入家庭也有福利安全網,這不已經是平等的機會嗎?不過,目前香港的教育奉行精英而非普及制度,學童能進什麼學校,大致已決定了他們將來的路徑。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缺乏時間與金錢資源,孩子放學後一般都缺乏照顧,家人也不一定有足夠的教育水準教導孩子。另一方面,學校在放學後的資源使用率一般都甚低,假如能利用這段時間作課後活動,一來孩子不用到處流連或往外面的補習社,而社會的資源也得以充分利用。
「遊樂道.無窮天地」就是針對以上情況而誕生的一個持續性課後活動計劃。2009年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簡稱基金) 的幾位創辦人與「鮮魚行學校」合作,推行這項先導計劃,目標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籌辦各種課外活動,拓闊視野,讓他們得到包括體能、智力及心靈的全面發展機會,為未來創造新機遇。
先導計劃取得初步成功,機構便開始招聘更多導師及聯繫更多學校合作,為學童提供星期一至五的全面學習支援。之後更設計了四個核心課程,即「學習錦囊」、「遊玩道場」、「成長快線」及「社會頻道」,除了平日在校照顧學童功課上的問題,亦在課餘安排學生走入社區,認識社會; 還有參觀大學、探訪長者、體驗有機農莊等活動,這些都讓學生在遊戲和外出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啟發。
計劃推行至今,獲得令人鼓舞的成果,不少同學在學業及待人接物的態度方面都有明顯進步。
首先,透過學童與導師互動交流,提升了語文能力、學習動機和自信;家長的壓力得到紓緩,可以更專心工作;計劃也減低了老師工作負擔,增益老師教學成果。
在社會層面,「遊樂道」充分運用社會資源,讓來自數間中學和大學的義工積極參與課程設計、執行和評估。義工們可以累積經驗、增廣見聞、回饋社會。部分合作學校的家長成為「遊樂道」導師, 讓他們親身參與孩子學習時,又可賺取生活補貼。而跨界別的合作,更加深了社區共融,創造社區職位和就業機會。
邀請企業參與及贊助
「遊樂道」目前在東涌、屯門、天水圍、深水埗、油麻地及將軍澳共9間學校推行,受聘導師超過150人,照顧500多名學生。
為讓更多學童受惠,不斷尋找相同理念的學校合作,除了鞏固目前工作,將會進一步加強家長教育和宣傳,為學生帶來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此外,基金亦希望邀請更多企業參與及贊助計劃,成為合作夥伴。比如早前與位於太子的儷凱酒店、Picasso Creative Arts Gallery、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合辦Art Jamming 活動,與30位小學生及導師合作繪畫30幅合拼作品,並在酒店地下大堂展出。活動讓學生發揮創作及合群精神之餘,企業為凝聚社會出一份力,也讓更多市民認識及支持「遊樂道」。
其實在現代的社會裏,孩子們不是需要我們為他們排除萬難,而是協助他們面對困難,讓他們學會互相幫助,適應環境。「遊樂道」的想法是:別試圖控制孩子、別過度保護孩子。在起跑線上其實沒有輸贏,有時候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去跌倒,然後勇敢地、快樂地走自己的路,找尋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方向。
基金成立於2007年, 是香港最早成立的慈善創投基金,致力為香港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提供資金及非資本的支援。例如向「遊樂道」提供支援兒童活動的社會網絡和專業支援, 包括財務、市場營銷和營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