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推崇移居台灣,因為相對於香港,台灣的生活更符合人性,加上人情味濃厚的人文風情,難怪很多人趨之若鶩。一群在乎家人健康和愛護環境的台灣家庭主婦,為了買到一籃子充滿愛和人性的菜,更不惜赴湯蹈火,走遍台灣,開創了合作社的道路,台灣人對生活的熱情可見一斑。
早在80年代,台灣開始興起美式快餐,第一間麥當勞在台灣開業時,一群自命為「勇於開口、敏於行動」的主婦,馬上意識到這些高油高熱量,而且在當時還很昂貴的垃圾食品,對台灣人的健康會有不良影響,因此她們到那間麥當勞門口抗議,呼籲拒吃,這件事讓她們受到公眾關注,也因此吸引了很多主婦媽媽加入了這個名為「主婦聯盟」團體。
之後她們成立了「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舉辦學習小組和設立委員會,關注的議題從環保、教育改革、消費品質,到婦女成長等,當中還有「消費品質委員會」。她們於1991年到香港參加消費者聯盟研討會,討論有關全球自由化貿易的議題,當時來自第三世界的消費者代表極力痛陳所謂的自由競爭,不但沒有改善老百姓的生活,還令他們被剝削而變得更加貧窮。「日本生活俱樂部」的代表站起來表示,他們20多年來堅持共同購買,為的是要建立一個人性化的、可永續發展,並應對高齡化的社會。「共同購買」這顆種子就在那時埋下了。
向農友訂購安全食物
兩年後,在連環食安問題爆發的牽引下,主婦聯盟決心尋找安全的食物。她們為了要找沒有農藥的米,跑遍台灣,但因為當時不能負擔把食品送檢的費用,只好一本一本地翻閱生產者的賬冊,查看是否有使用農藥。最後終於找到了沒有用農藥的米和葡萄,集結了100多個家庭直接向農友訂購,正式展開「共同購買」運動。
主婦聯盟開創了「共同購買」在台灣的先河,即根據生活所需,尋找有共同理念的生產者,提供環保和健康的產品。這種購買形式,不僅保障消費者利益,同時透過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對話,解決彼此的問題,並以計劃消費和合理價格來支持生產者。
2001年,1700名社員集資成立了「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是個共購平台的非牟利社會企業,主婦們親身拜訪生產商,觀察和確認生態環境與所提供的產品安全,而且在供貨前還會再抽驗。假如出了問題,她們會與生產商一同找出原因去解決,讓顧客透過合作社共同購買到安全優質食品。
生產 消費 環境三贏
在資本主義商業營運中,買賣雙方都是以「利己」為目標。消費者想買便宜貨,生產者想要高利潤,實際上卻造成了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生產商為了把價錢壓低,用農藥大量快速生產來降低成本,最後不但沒有利己,更破壞了環境。主婦聯盟以關心環境為大前提,再延伸到安全的食物來源,從「利他」到「利己」,最終達至生產者、消費者和環境三贏。
在共購過程中,消費者集結購買力,對生產者提出要求,並可親身介入生產流程,了解食物原料、添加、生產環境、運輸過程,甚至是訂定價格;而生產商以理念為依歸,了解並根據消費者的要求,生產出安全食物。合作社要求生產者以誠信態度,抱持着「給自己家人吃」的心態來生產。這是個透明度極高的合作模式,消費者和生產者不純粹是買賣的關係,更加是因為共同理念而走在一起的夥伴,可以互相信任和合作,兩端都是積極的行動者。
共同購買以「信任」和「合作」為基礎,主張消費者自主,在消費的過程中,也融入了綠色永續生活和人文關懷的元素,提倡以消費的力量去改變社會。
須承諾每周訂一籃菜
合作社的角色,需要兼顧買賣雙方的利益:一方面要持續尋找更多有理念的農友,另方面也要尋找更多家庭參與,增加和穩定購買量,讓農友安心持續生產。顧客消費不只是消費,如果要共同購買,也不是隨意走進店裏便可,他們要先成為會員,而且必須參加「入社說明會」,了解「出資、購買、參與」的權利和義務。社員承諾每周一籃子菜的訂單,來換取農友的安心生產。
共同購買合作社從1993年的100多個家庭開始,到2014年的6.2萬多個家庭,20多年走來,慢慢發展為一間具規模的機構。2014年,合作社照顧了約150位農友,供應產品800多種,目前全台灣共47個門市。農友以友善農耕的方式,照顧了600公頃農地。共同購買不但協助解決農業生產與銷售的問題,甚至是解決台灣農業困境的有效方法。
隨着合作社的規模日益發展,也無可避免要面對很多營運和管理上的挑戰,例如,如何在氣侯暖化的大環境中穩定地生產?如何以合理的價格供應生活必需品?合作社要繼續努力爭取社會效益和經濟上的平衡。
合作社的每一把菜都有農友的名字,讓社員吃菜的同時,也會感恩生產者的努力。這場主婦的菜籃子革命,除了追求營養和健康外,也象徵着濃濃的愛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