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三十年,在全球各地的資本主義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思,亦湧現了各種企業求變的運動,即使在資本主義企業的大本營歐美諸國,這些深刻反思及探索行動亦是與日俱增。以下談談其中七大趨勢。
趨勢一︰摒棄「企業唯一目的是為股東謀取最高利潤」的理念
長期以來,這個觀念深入民間,恍似是金科玉律,神聖不可侵犯,為股東謀取最高利潤,大可以凌駕一切,企業管理層的報酬及地位,也以此為至高標準。
過去10年,這觀點已廣泛地備受挑戰,其中最有力的批判來自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米高波特教授,他認為,企業絕不可以片面為股東謀取利益,而是應該同時為其他持份者創造價值,並發起一個全球性的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運動,來推廣這套嶄新的企業指導思想,至今已頗見成效。
趨勢二︰以企業的力量去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
過去50年,世界各地出現了大量的社會企業,用不同的方法及形式去解決或紓緩各種社會或環境問題,但由於集資及利潤分配的問題,局限了社會企業的發展。
最近10年的一個新的趨勢,扭轉了整個局面。2007年,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企業形態,叫作Benefit Corporation,簡稱B Corp,中文暫譯為「共益企業」,最先在美國出現,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運動,任何企業都可以通過認證程序成為認可的「共益企業」,目前已有接近2000家。
相對於傳統的社會企業,共益企業的特點是百分百的牟利企業,但是股東相信企業也一樣可以解決社會及環境生態的問題。共益企業的指導思想,是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的力量去令世界變得更好,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要做到最大、最賺錢,而是對社會有最大的正面貢獻。
在亞洲,共益企業方興未艾。在大中華地區,台灣表現得最為熱心,目前已有超過十家獲得美國B Lab認證的共益企業。香港則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只有兩家,另有多家在申請過程中。中國內地亦有不少企業對共益企業的性質及意義有莫大興趣,有一家內地公司最近成為首家共益企業。
趨勢三︰扭轉貧富懸殊的趨勢
過去數十年,貧富兩極化的趨勢持續惡化。在西方國家,波濤澎湃的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出現,就是反映着最富有的1%與其他99%的分化與矛盾。特別是在金融泡沫的年代,收入高及資產豐厚的人士,財富增值的速度遠遠高於其他人士。
在香港,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長期以來只升不降,從1981年的0.457升到2011年的0.538。年前爆發的佔領中環運動,部分原因亦與社會收入及財富極度不平均有關。
在世界各地,愈來愈多的企業家亦開始察覺到必須扭轉日益嚴重的貧富兩極化趨勢,重新營造一個更平等、更和諧和更適合企業長期運作及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若不迅速扭轉這趨勢,到頭來只會衝擊營商環境,絕非企業之福。
趨勢四︰做生意也要愛護地球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隨着科技發展及生產方式的改進,各種企業運用天然資源創造了大量的產品及服務,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 然而,企業無止境地追求利潤,運用潛移默化的宣傳及廣告去製造需求及扭曲需要,催生了肆意破壞環境生態的消費主義。另一方面,企业無限制地耗用地球上的資源,造成急劇惡化的溫室效應,導致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等災難性後果。世界各地愈來愈多企業察覺到,這種生產及消費方式是無法持續下去的。
美國的燕達飛公司(Interface Inc.)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先行者,它是一家方塊地氈的製造商(世界市場佔有量超過40%)。在九十年代初,其主席重新思考及設計整個生產方式及流程。用了超過10年時間,從原材料、生產技術及流程、包裝及運輸等每一環節,採用最環保的方式來重新設計及執行,最後成為第一家完全不用石油產品作原料的地氈生產商,並開創了全部舊地氈可循環再做的技術。
燕達飛不僅取得驚人成就,還啟發了無數企業,其中一家受它感染最深的,就是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2006年,沃爾瑪宣布一系列新的戰略目標,包括︰一. 在全球範圍內(包括所有供應商)採用100%再生能源;二. 全部商店及生產基地都無廢物需送往堆填區;三. 所有產品皆用可持續的方法來生產。
2017年是這些目標公布後的首個10年,已取得極其可喜的成就。
上述例子已愈來愈多,訊息很簡單︰做生意也要愛護地球。
趨勢五︰消費者要求也在急劇轉變
廿一世紀的消費者,已非昔日之吳下阿蒙,他們的要求、智慧和教育程度都普遍提高;可供的選擇以及資訊內容與渠道也愈來愈多,再者,伴隨着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普及,很多消費者已經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可以互相溝通甚至聯合行動的群體。
消費者購買產品及服務的時候,考慮的不僅是質量與價格,而是會愈來愈重視供應商背後的經營理念與價值取向,他們會選擇那些與自己價值相近的公司,例如環保、健康、負責任、共融、善待員工、照顧弱勢社群等。
在購買過程中,消費者會在互聯網搜尋有關公司的資料,查看它們過去的表現、經營宗旨與目標,更可以參考其他消費者們的意見,令到有關優劣差異及趨勢無所遁形。更重要的是,互聯網上保留了公司的過去資料,令消費者可以檢視及監察企業的實際表現。
趨勢六:投資者追捧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投資者的眼光是雪亮的,他們知道,哪些企業可以脫穎而出,哪些企業將會被時代淘汰。一家企業能否達至可持續發展,成為了投資者垂青的至低門檻。2007年,高盛已發表報告,顯示大量資金流向可持續發展的企業,而且這些企業的回報比傳統企業更加優秀,與15年前相比,簡直有天淵之別。2012年,國際財務機構的研究顯示,在過去5年間,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相比於「道瓊斯指數」,表現高出36.1%。
趨勢極其明顯,上個世紀末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嶄新的觀念,只有極少數企業認真看待,時至今天,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基本要求。
趨勢七:千禧年代作為僱員的蛻變
所謂千禧年代,是指那些出生於1980至2000的新一代,他們成長的年代,經濟條件比較富裕,社會環境比較寬容,大多數比上一代更有夢想。千禧年代也是第一個享受到互聯網的洗禮及浸淫的年代,他們掌握的知識及資訊,比上一代的人更多,令到他們有更廣闊的眼界及國際化的觸覺及口味,他們普遍追求工作上的滿足感及意義,及平衡工作與生活。
結果就是:千禧年代的僱員更重視工作的內在價值,工作能力愈強與創造能力愈高的人,愈有這種傾向。這對企業如何去吸引,善用及維繫人才造成極大的挑戰,企業要在人才市場中發揮優勢,便需改變自己的DNA來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