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今面臨的社會問題愈來愈多,巨大地域的差異更令這些問題變得複雜。解決問題的挑戰和有效的辦法之間存在着極大的鴻溝,僅靠專職的公益團隊是無法一一紓困的。在一個轉型期的社會裏,公民參與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國內需要培育和組織大量來自各行各業、具有公民精神、創新思維和企業精神的人才參與,以不同的形態,或建構有社會效益的私營企業和社會企業,或幫助公益機構加快發展的步伐。
國內的公益機構往往缺乏一個有效的業務模式,難以長期自給自足;其次,這些機構所解決的問題,通常只是龐大的社會問題中的極小一塊,如何有系統地、大規模地解決社會問題,仍是很大的挑戰。最後,由於公益領域的生態環境、歷史因素等原因, 令公益機構難以吸引到優秀的人才,窒礙了機構和服務的發展。如何走出這個困境?如何有效地運用社會上的新資源呢?
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於2010年成立,由中國具有公信力的學者和商界人士共同發起,發起人包括經濟學家茅于軾、美國研究專家資中筠、商界領袖柳傳志等。基金會的願景是「讓人人享有平等發展機會」,主要關注缺乏機會的貧困人士,致力促進改善這些弱勢人士的福利、增加平等發展機會和促進社會公義發展。
培育公益創投環境
基金會的前身是在2002年創辦的北京富平學校(詳文見社創群英6月25日專欄),現在已是一家成功的社會企業。透過孵化和幫助富平學校找到營運模式的經驗之後,樂平開始致力於社會企業投資和培育社會創新者。
經過樂平孵化的社會企業有五家,分別是北京富平家政服務中心(培訓家務助理和提供家政服務)、北京穀雨千千樹教育諮詢有限公司(提供兒童早期教育)、北京富平創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生態信任農業)、永濟市富平小額貸款和成都市大邑縣富平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微型金融服務)。
過去十多年,樂平希望能夠幫助這些社會企業發展,用規模化的成果來改變整個系統和生態,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基金會也希望通過這種規模化的變化,讓更多人看到,社會改造可以通過創新的思維和工作來達成。
中國飛躍式的經濟發展造就了無數百萬和億萬富豪,然而投入公益慈善的資金和參與的人仍然有限。2008年四川大地震震入每個人的心坎裏,原來沉默的大多數人開始留意到身邊的社會問題,不少人投入一連串的救災和其他公益活動。國內的中產人數不斷攀升,估計到2030年會佔城市人口的93%,這些中產人士中不乏有心有力之輩,他們希望在捐款之外,還能運用自身的專業,身體力行帶出更多效益。
推動SVP模式
有見及此,基金會嘗試運用集體影響力的方法, 連接社會各界別人士,包括企業家、社會投資者、學者、政策制訂者等,並在2013年推出社會創新合作夥伴項目(Social Venture Partners,簡稱SVP)。SVP將義工服務和捐贈相結合,強調夥伴的資助,並以陪伴的方式,利用夥伴個人的時間和專業技能來長期支援和提升慈善組織的發展。以下是數家已投放SVP資源的非牟利組織:
歌路營成立於2008年,目標是提升中國3000萬名在農村學校寄宿學生的成長和教育。該機構為住校生提供睡前故事等課外教育,及提供師資和義工專業培訓。
桂馨基金會是一家關注中國鄉村教育的慈善機構,致力於改善中國鄉村基礎教育環境,遵循平等、互助原則,幫助弱勢的農村教師和學生。
學願橋通過移動互聯網,搭建一個基於項目的學習平台,解決鄉村老師「缺物資、缺方法、缺支持」三大問題,培養他們在教學上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到目前為止,SVP總計有35名夥伴,為那些希望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個人與公益組織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繫。每位夥伴每年捐贈3萬元人民幣,這些資金是用來資助經過挑選後、被證實有潛力為社區帶來改變的非牟利機構。夥伴也貢獻他們的商業及職業技能,並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提升選定的公益組織的效率和能力。
此外,SVP定期舉行研討會、實地考察、沙龍和公益晚會等活動。成員可以在為公益組織提供志願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和公眾教育的目標。基金會又推出SVP青少年公益項目(簡稱SSVP,即Small SVP)。這些小成員都是SVP成員們的孩子,SSVP協助這些青少年實踐公益,從小培養他們認識和參與解決社會問題。
SVP的創新點在於合投資、參與和推動於一身。樂平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開設最少十個分會,讓普通人能夠通過SVP做自己想做的善事,通過建立不同城市之間的網絡,推動中國的社會創新。
樂平轄下的社會創新研究與發展中心與國內外領先的學術機構合作,研究最新的課題及國際交流,推動跨文化跨界別協作和政策倡議。透過這些研究,樂平看到民辦企業可以發揮到巨大的社會效益,遂發起共益企業(B Corp)在中國可行性研究。樂平夥同南都公益基金會、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專家,從中國法律和商業環境等各方面提出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