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發展急速,在知識及創新型社會中,已不能單靠由上而下的政策,或因循守舊的措施來滿足各式各樣的社會需求。荷蘭社會創新智庫Kennisland 深信,來自社會各界的群眾力量能持續帶動社會進步,着力開啟與集合潛藏在社會不同範疇的知識、智慧、才能與經驗,讓人們不斷學習,啟發民間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荷蘭教育部雖在過去30年來不斷推行由上而下的改革與調整,荷蘭的教育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名列前茅,但現在學生所學、學校環境與文化等,還是沿用祖父輩一代時所採用的思維來設計,這樣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大多是一群善於讀書、執行其他人想法與方案的年輕人,那又是否足夠準備新一代回應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鼓勵體制內改變
Kennisland的其中一個工作重點,就是帶動由下而上的教育創新,其總監Chris Sigaloff【圓圖】的父母也是老師,在耳濡目染下,令她對荷蘭的教育不斷反思。Chris擁有多年在公營部門推動社會創新的經驗,特別擅長設計學習環境與經歷,鼓勵不同背景的參與者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難題。因此,她與團隊在荷蘭開展了各項大型教育計劃,帶動教育的不同持份者參與教育創新。
Kennisland所做的第一步,是鼓勵體制內改變。老師,是決定教育質素的關鍵之一。然而,荷蘭與香港的老師,也面對相似的壓力與困難。教育部門不斷推行改革,老師大多無所適從。為配合成效評估,老師面對繁重的評核與行政工作,其專業不被肯定,得不到教育部門的信任,只能成為政策的執行者。老師亦缺乏空間、時間與資源來持續自我增值,改善教與學。大部分老師均士氣低落,難於實踐教育理想。
自2008年起,Kennisland開展了「教育創新者」計劃(Education Pioneers),以一年的學習計劃,支持老師成為創新者,並於校內實踐教育創新。
兼收並蓄 創新點子
他們每年先舉辦比賽,招募全國老師構思教育創新點子。要鼓勵創新,比賽沒有太多前設與框架,老師能隨心構想如何去改善學校制度、教學方法、老師間的專業發展與學習等。Kennisland會向入選為「教育創新者」的老師提供個人教練、課程培訓、網上學習平台,及每人500歐羅的教育創新基金。老師也成為「教育創新者」網絡的其中一分子,與全國各地具熱情與行動力的老師持續交流,相互啟發與支持。
既然是創新,就是未知、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所謂最好的創新。一切都是在看見所需的前提下敢於迎向未知,勇於嘗試,再糅合各方智慧,持續修正與完善,並務實實踐。因此,Kennisland重視創新的過程,及開放正面的溝通文化。他們支持每位教育持份者就教育創新的方案提出建議。學校管理層、校長、家長、學生、教學團隊及其他老師,甚至是社區人士,也有機會親身了解方案的進度與所面對的困難,並提出建議。老師們設計的方案也會發布至不同平台,讓公眾也能提供意見與交流。這樣開放的過程,帶動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背景人士,一起參與改革的討論中,老師的專業知識與民間智慧結合起來。
「教育創新者」計劃由第一年挑選10位老師,到現在每年挑選45位,至今已建立有力的「教育創新者」社群,由老師率先帶領教育創新,改變教育體制內封閉的文化,勇於開放交流,實踐創新,並將經驗與其他學校及老師分享,帶動由下而上改善教育的力量。「教育創新者」計劃更被荷蘭教育部所採納,由各個教師工會共同擁有與支持,結合政府與老師的力量,持續為中小學教育帶來創新。
在世界各個領域,不少破壞性的創新,往往由一些具理想與多元經驗的「外行人」帶動。他們未必是領域的學者或專家,但因着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對特定議題有着不能解釋的執着與熱情,往往能跳出既有框框,以前所未有的創新角度與手法,解決社會問題。
為了應付阿姆斯特丹即將增加的就學人口,當地教育部門邀請Kennisland開展了「阿姆斯特丹教育挑戰賽」(Amsterdam Education Challenge),大膽嘗試開放教育政策,廣納民間的智慧,為城市設計出「理想校園」;並由教育部與Kennisland全力支持,給予土地、資源、顧問、網絡等,將入選的「理想校園」計劃,落實成為營辦的學校。
由下而上 改革教育
挑戰賽反應熱烈,共收集了175個構想和124份具體計劃。参加人士來自各行各業,有企業家、社工、家長和學生。Kennisland向入選的15個計劃,提供為期4個月密集式培訓,特別讓負責人與教育部門、辦學團體、學校管理層緊密聯繫,結合各方力量,將「理想校園」落實成為具體可行的計劃。經過教學試驗與全民參與式的投票,最終選定了4個「理想校園」,並積極籌劃讓學校開始營運,為師生帶來不一樣的教育。
其中一位勝出者是一位媽媽。她的兒子個性好動,卻在學校被標籤為有注意力集中困難的一群。這位媽媽注意到,動覺學習型(Kinesthetic learning)的孩子其實為數不少,而他們的學習需要往往受到忽視或批評,讓孩子信心日益低落。因此,她即將為12至16歲的動覺學習型男生,開辦一間切合他們所需的學校;學生不用做功課,每天有運動課,也能站着完成考試。
民間智慧 破格解決問題
另一位勝出者是一位企業家,他留意到學校所教的與現實社會所需有差距,因此結合不同企業與機構的力量,如Google、設計公司IDEO等,以設計思維為中心,為學生創造不一樣的學習經歷,結合生活經驗與實踐。學生不是被動地學習知識,而是與城市一同學習與進步,共同解決社會上迫切的問題。
雖然這些學校還在籌備中,需要各方努力來支持學校的發展,確保教學的成效,但Kennisland的經驗確實讓我們知道,民間的智慧亦是改善教育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