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60萬移工,相當於每40人中就有一位來自東南亞,而印尼人數最多,佔25萬,越南和菲律賓均有14萬,泰國則有7萬。她們的故事就像隱蔽在空氣中懸浮粒子,除非陽光直射,否則你不會感受到她們的存在。
「那些都是真實的移工故事,她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一簽合同就是3年,在這3年裏除非你運氣特別好,否則不能回家,她們大多擔當了家庭照顧者的角色,不論老人還是小孩,似乎天性就是溫暖和開朗的。可是她們心中也有不為人知的夢想,無論是回鄉開咖啡廳、炸雞店還是裁縫店,再辛苦也忍了,可是,我聽過太多虧損嚴重又被迫回台灣當移工的例子了。」凱翔的聲音還是很平靜,他是One-Forty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今年28歲,是團隊裏最「老」的一位。
移工來台灣的原因各異,卻總離不開「在家鄉難找到薪酬水平相對合理的工作」、「撫養小孩的龐大開銷」、「購置自己物業」以及「支持弟妹上學的費用」。有趣的是,她們總是背負超過一個使命背井離鄉。在台灣,月薪一萬元新台幣,是家鄉薪資水平兩倍或以上。
加強民眾互相認識
如果當初是為了家人或者家族責任飄泊,那麼再次回來的人便是為了自己的夢想了。這些移工平均留台6年,之後回到家鄉自己做小本生意,又或者是幫忙家族打理生意。和她們的談話中,總是看見學習商業知識、裝備自己的強烈渴望。幾乎都圍繞「錢」,卻遠遠比「賺錢」簡單,背後有改變自己命運的動力,以及如小強般打不死的韌性。
One-Forty是於2015年7月成立的新創非營利組織,他們致力於東南亞移工的教育,讓移工透過在台工作期間學得實用的知識技能,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並為自己、家人、下一代乃至家鄉創造更好的生活。One-Forty也定期籌劃各式文化交流活動,讓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接觸、 交流,進而同理。同時打開台灣民眾認識東南亞的窗口,擁有更多元完整的國際觀,建立一個實質友善的社會。
凱翔和他們的團隊總是坦蕩誠實得有些過分,他們憑藉超強行動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地產出和改進,除了收集超過50個移工故事外,籌辦超過40堂移工語言與商業課程,舉辦超過30場台灣人和移工文化交流,還舉辦了兩次大型展覽。2017年的特展邀請了世界知名的菲律賓藝術家Aquilizan夫婦參與展覽,為「600,000 JOURNEYS:六十萬個旅程;六十萬個故事」做了大型裝置藝術,講述移工遷徙過程中的日常生活以及快樂與心酸。短短兩個禮拜吸引了2萬7千人次入場,裏面不乏僱主和移工同來的組合。
商業知識改變命運
和為移工平權的機構不一樣,One-Forty是全台灣唯一一所以教育和文化推動而知名的組織,他們促使年輕的公民力量從漠不關心到參與議題。One-Forty透過打造年輕活力的品牌,以品牌視覺、文字調性、影像訴求、活動設計、社群關係等將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角度傳達核心價值,將距離較遠的移工議題轉化成一般年輕群體都樂意了解的資訊,從而有機會觸碰背後更深更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歸因。
One-Forty移工商學院一共招收超過200人,課程主要分為中文、儲蓄理財和商業能力以及軟實力培育,每學期為半年。儲蓄理財和商業能力主要教授基本的商業概念、行銷、預算、策劃、市場推廣和風險管理等。每次的課程內容都在不斷調整,他們持續收集意見,總結經驗教訓、持續跟進,當發現新的群體需求時,他們會因應需求而變化,加入中文的教學就是One-Forty新的嘗試,當他們發現商業的知識並不能讓她們處理一些很日常的困難時,他們增設了中文以幫助她們處理每日切身的問題,而她們太渴望學好中文了。
然而,基於再渴望的學生仍然敵不過現實的限制。移工不像香港移工一般一周有一日假期,在台灣她們面臨着放假時間不固定,而且身處台灣各個不同城市和鄉鎮。One-Forty開設了新的YouTube頻道,將線下搬到線上。深知她們使用習慣的團隊,利用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傳播他們每周2次的5至8分鐘的影片。短短半年時間已經有5000人訂閱,而超高人氣、大量轉發和討論為One-Forty堅定了持續不斷做YouTube頻道的信心。
他們正在為移工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大型公司談合作,預計年底會有120條影片,吸引更多移工學習、留言和分享。他們致力做全亞洲最大的線上移工教育頻道,而他們必將成為第一位開拓這片領域的勇士。
永續模式吸引人才
One-Forty一直追求革新及尋求方法變得獨特。在台灣,傳統NPO的薪酬不高,而且工作時間長,兼顧事情多及壓力巨大,在社工界超時工作情況與香港不相伯仲,再來便是產品和服務的品質缺乏相當的質感。對於台灣年輕人對質感和溫度的堅持,可以從One-Forty的每個細節裏看出來。因為這份由內而外的誠意,年輕的One-Forty在半年後獲得了樂施會持續的資金支持,移工作為國際性議題,在香港和新加坡同樣存在,做好這個議題,其他區域也可以借鑑。
最近他們得到了台灣政府新南向政策【註】之下的資金協助。凱翔和他的團隊渴望NPO自身的永續能更有效為東南亞移工們提供長久的服務。他們正努力調整資金來源的比例,渴望在未來與移工學校合作的商業收入能佔30%,來自基金會及政府的資助佔30%,公眾募款的收入佔40%。
「做NPO和做任何行業一樣都需要很專業的人才,無論是做倡議、市場營銷、募款和成效測量,都需要大量人才加入。我們渴望把事情做得專業細緻,如果看過charity︰water便會驚嘆他們每年募款過千萬美元的能力及將整個機構透明化的戰略部署。」他們在談的,是除了擴大影響力、輻射範圍外對被服務的對象以及在做服務的人最基本的肯定和尊重。
註:台灣政府積極創立各種教育制度,吸引東南亞學生來台就學,以創造未來雙邊人脈建立與人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