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社創群英 – 醫療衛生系列

讚揚為地球上每個人爭取平等健康權利的人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美國危機短訊熱線拯救年輕生命

全香港有500萬名10歲以上的人士擁有智能手機,覆蓋率近九成。對於青少年來說,身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手機可說是最重要對外的溝通工具。在全球(不只香港),青少年情緒問題日益嚴重,我們如何透過青少年習慣的溝通方式,及早介入處理他們的情緒危機?美國「危機短訊熱線(Crisis Text Line)」是美國一個全天候且免費提供精神健康輔導支援的非牟利機構,創辦人Nancy Lublin說:「你可以用電話進行買賣、玩遊戲或看視頻,但在我看來,它是一條生命線。」...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速遞血液 拯救非洲產婦

根據世衞報告,尼日利亞的產婦死亡率是全球第四高,每10萬名產婦中有最少800人在分娩期間死亡,大多數是因失血過多喪生。 美籍非裔的譚美(Temie Giwa-Tubosun)曾經在家鄉目睹與她同齡的年輕孕婦失救身亡,發現產婦死亡問題並非源於血液存量短缺,而是醫院不知道該從哪裏找到所需血型的血液。 4年前譚美產子時,同樣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她於是毅然成立了網上平台LifeBank,結合科技、大數據和智能物流,幫助尼日利亞醫院找到適合的血液,並承諾在55分鐘內將血包送到醫護人員手中,至今已拯救數千條生命。 親睹失救苦況 成行善原點...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以人為本包裝 革新傳統藥業

「阿婆,呢包藥係飯前食,食兩粒!嗰包係飯後食,食半粒……你記唔記得呀?」這個場景,相信曾到訪香港公營醫院藥房的人都絕不會陌生。全港有四成長者須服用5種以上藥物,數量愈多就愈考驗長者記性、眼力,甚至照顧者的耐性。 美國一名「第二代」藥劑師帕加(TJ Parker)在傳統藥房長大,深深體驗到太多病人與藥物苦苦掙扎,遂創立了PillPack這個為病人提供絕佳以人為本體驗的線上管理藥物服務。...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日「防災女孩」 避難教育變時尚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生9級大地震,觸發海嘯吞噬了近2萬條性命,逾2500人至今仍未尋回。這場天災使日本本州向東移了2.4米,同時徹底撼動田中美咲(Misaki Tanaka)對災難和生命的看法,她遂成立了團體「防災女孩(Bosai Girls)」,冀重新包裝傳統的「防災」論述,致力提升日本年輕人的避難意識。...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非洲印裔醫生 接通僻壤疾控網絡

當「全球化」已成陳腔濫調之時,我們以為距離已經不再是問題,但原來城市人認為觸手可及的醫療服務,離真正的「全球化」還有很大段距離。生於北非國家利比亞的印裔醫生拉吉.潘賈比(Raj Panjabi),有感出生地經歷內戰後醫療資源極貧乏,立志建立培訓社區健康工作者的機構「最後一哩路(Last Mile Health)」,顧名思義是連結醫療的最後一哩路。...

read more

廁所先生 推動衞生

不說不知,每人每天上廁所6至8次,一年約2500次,算下來人的一生約有3年時間在廁所裏度過。大家一直視如此貼身又每天要辦的事為禁忌,認為如廁的事都難登大雅之堂。事實上,古往今來,從事和廁所有關的行業都被視為不入流的低下工作。如今,一切都在變。帶動變化的是一位中年人沈銳華(Jack Sim)。 1957年出生於新加坡的沈銳華是個成功的建材商人。2001年,年屆40歲的他發覺賺錢已經不能帶來滿足感。他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希望為這個世界做更多的貢獻。 打破忌諱 推動廁所文化...

read more

「安全套先生」的夢想

「大白菜和安全套(Cabbages & Condoms)」是一家餐廳的名字,坐落在泰國首都曼谷素坤逸路12巷的深處。它可不是什麼掛羊頭賣狗肉的成人用品店,而是泰國最富特色的連鎖餐廳,同時也是一家社會企業。每天來這裏的顧客絡繹不絕。由於著名的背包客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上的推薦,這家餐廳更成了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來到曼谷必去的地方之一。...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一盒藥搭順風車送到窮人手裏

我曾在西藏阿里無人區旅行時看到過「娃哈哈」的空瓶子,於是想到既然娃哈哈的管道如此廣泛,是不是可以用來在偏遠地區做些公益的事情呢?一個叫Simon Berry的英國公益人士也有過類似的主意,而且他真的去做了。 1988年,Simon Berry來到贊比亞工作,很快他便注意到兩件事情:一件是即使在最偏僻的村落裏也能看到可口可樂的身影;另一件則是當地每五個5歲以下的兒童中,就會有一個因為一些很容易治療的疾病,比如腹瀉脫水而死亡。他想到,也許可以利用可口可樂無所不在的管道優勢,去發放一些藥品來幫助這些孩子。 藏在心裏20年的想法...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創意平台回收剩藥再分配

不經不覺,本欄已面世兩年。為什麼我們要介紹「社創群英」? 答案很簡單,就是想以「生命影響生命」。仁人學社的創辦,是為了孕育及培養更多的社會創新人才。 假如醫院裏向病人開好了處方藥物,但病人之後又不需要服用,藥物原好的未開封,又未過期,除了丟進馬桶或送進堆填之外,還可以如何處理?理論上,這些藥是安全的,可以轉發給其他有需要的病人。 但在世界各地,這些明明是安全可用的剩餘藥物,卻往往因法律或各種原因,找不到門路而被棄掉。 今年29歲的阿當(Ada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