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社創群英
非洲廢棄輪胎變國際品牌
每次一提到埃塞俄比亞,很多人就會想起戰亂、貧窮和飢餓,然而近10年埃塞俄比亞的經濟發展迅速,甚至成為東非第一大經濟體。埃塞俄比亞現有約9700萬人口,排名為全非洲第二,近年鞋業發展蓬勃,出產了好看、耐穿且以環保為概念的鞋。 生於埃塞俄比亞的貝絲涵(Bethlehem Tilahun...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十年革新 創變未來
10年人事幾番新!過去10年,香港面對各種挑戰,包括政治及經濟危機、貧富懸殊、人口老化等,裏裏外外人仰馬翻。這些危機令我們不得不審視現有體制是否可以把問題轉化成改進社會的動力,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取得平衡,讓傳統的經濟模式蛻變成為滿足未來需要的新體系。...
推動教育平等 締造女孩未來
在一個女性不受重視的國家,我們如何可以喚起公眾對女童教育的重視,讓婦女充權、人人平等的教育成為可能?印度女性創業家薩芬娜(Safeena Husain)創辦教育女童(Educate Girls),充分利用社區、學校及女孩自身的力量,持續推動平等教育。薩芬娜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曾在兒童家庭健康國際組織(Child Family Health International)工作了7年,並於2004年返回南亞。有感印度女童失學問題嚴重,她想貢獻自己的力量,從根本解決教育平等問題。...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呷一口茶保育熱帶雨林
馬黛茶被譽為「上帝賜予的飲料」,具抗氧化作用,又有咖啡因能提神,近年風行全球,但種植者為縮短收成期,往往清理大片原始森林,單一栽種茶樹,森林成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醉心茶藝的大衛.卡爾(David Karr),為免興趣成為森林的劊子手,尋求環境、顧客和當地社群三贏的商業模式,多年來恢復過萬公頃被毀的森林。 馬黛茶是冬青科冬青屬的一種植物,...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哈佛高才生以設計思維改變緬甸農村
以農立國的緬甸擁有5000萬人口,70%人口從事農業相關行業。上世紀四十年代獨立後,經歷政治動盪,現時大部分農民仍然活於貧窮當中,缺乏電力、缺乏銀行、缺乏科技,使生產力一直處於低水平。有兩個美國人活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和創新科技,創辦名為Proximity Designs的社會企業,製造出平價且易用的務農產品,提升緬甸農民生產力,解決貧窮問題。...
戰火無情 企業有義
伊拉克北部在「伊斯蘭國」統治下,慘成人間煉獄,百姓流離失所,傷患者不計其數。面對這種極端的環境,除了人道組織,還有誰願意冒風險,直接向最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澳洲公司Aspen Medical不僅願意在當地設立醫院,甚至成為重建當地醫療系統及社會的推手。 Aspen Medical是一家國際醫療服務供應商,立足於澳洲坎培拉,主要服務偏遠、資源貧乏或發生衝突的地區,例如伊拉克、西非、敍利亞等地。Aspen...
活化閒置住宅 創青年共居時代
台北和香港有着驚人的相似,台、港的房價所得比恰好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名;畢業生起薪點停滯不前數十年;安居樂業成為難以實現的夢想。台北又和香港那麼不像,中南部的年輕人紛紛湧入台北獲得更好的升學和就業機會,想要留下,只能在台北租房子;面對同樣的高租金,香港年輕人至少還可以回家。 共享經濟之下衍生的產物,除了airbnb外,有colivingspace(共同居住空間)。共同居住空間的誕生,不僅在於抗高租金的實際需求,也在於彼此渴望連結的深層需要。...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十年如一日 香港社企方興未艾
「十年如一日」 可以有不同解讀,這裏是想突出過去10年香港社企發展風起雲湧,多姿多采。但10年轉瞬過去,置身其中者,恍如過了一日,既興奮莫名,也感慨良多,重要的是能否總結經驗,放眼未來。下一個10年,肯定有更大的挑戰,也將會對香港社會有更震撼性的影響。...
建築為大眾 創新惠舊城
「大眾」往往被視為草根的、欠缺高品味的,似乎與追求創新、美輪美奐的建築物格格不入。然而大家往往忘記了,好的建築和設計往往是由大眾啟發而成的作品。在內地就有這麼一間公司,以「大眾」為工作的起點和目標,它所建設的成果實在令人驚艷讚嘆。 眾建築是一家創新的建築設計公司,由三位青年建築設計師何哲、沈海恩和臧峰於2010年在北京創辦。團隊成員來自海內外,包括有建築師、工程師、產品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他們既有國際化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也有熟悉數碼技術和製造業的新派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