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社創群英
官商民三方協作 印度人人有書讀
教育是推動持續的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對發展中國家的長足發展至為重要。在印度,卻有超過一半的小學適齡兒童,即大約7000至8000萬小孩沒有機會上學,或者在學卻未能有效學習。 曼德夫博士(Dr. Madhav Chavan)深信接受教育是每個孩子的基本權利,本着「每個孩子有書讀,且學得好」(Every child in school and learning well)的信念, 於1994年創辦了社會企業Pratham,以創新模式帶動官商民投入參與,決意要由下而上大規模改善印度教育。...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以創效為主的良心投資
在投資的領域上,未來最大的發展是什麼?是「創效投資」(Impact Investment)。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推算未來10年,投放在「創效投資」上的資金,可高達10000億美元。由良心出發的創效投資,希望透過資本創造正面價值。這些基金除了追求回報,投資前更會考慮社會公義、民生福利、環境保護等責任問題,希望做到經濟及社會層面都有所得益。創效投資讓現代投資者既能獲取投資回報,又能改善社會。 以色列在1948年立國,創業者的人數領先全球,約為美國的兩倍之多,因此有初創之國(Start-up...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企業變革的七大趨勢
過去二三十年,在全球各地的資本主義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思,亦湧現了各種企業求變的運動,即使在資本主義企業的大本營歐美諸國,這些深刻反思及探索行動亦是與日俱增。以下談談其中七大趨勢。 趨勢一︰摒棄「企業唯一目的是為股東謀取最高利潤」的理念 長期以來,這個觀念深入民間,恍似是金科玉律,神聖不可侵犯,為股東謀取最高利潤,大可以凌駕一切,企業管理層的報酬及地位,也以此為至高標準。...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另類世界盃 露宿者踢出新天地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風靡世界球迷,也造就了很多耀眼的足球巨星。來自蘇格蘭的梅爾(Mel Young)認為,足球除了娛樂以外,應該有更高層次的意義,於是他忽發奇想,決定用足球來改變社會,創辦了屬於露宿者的世界盃(Homeless World Cup)。 梅爾從小就關注社會公義,他早年的記者生涯,讓他發現很多活在貧窮邊緣的人即使向社會求助,政府也不能真正改善窮人的狀況。他於七十年代展開社區的出版工作,直至1993年,驚覺到露宿者的問題日趨嚴重,於是參考了倫敦一間成功社企Big...
網上平台調配 共享經濟創多贏
「共享經濟」這個概念早在1978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提出,由於互聯網技術的飛躍發展,近年愈來愈流行。共享經濟指的是擁有閒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把資源使用權與他人共用,以創造價值。...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全民參與 共創不一樣的教育
世界發展急速,在知識及創新型社會中,已不能單靠由上而下的政策,或因循守舊的措施來滿足各式各樣的社會需求。荷蘭社會創新智庫Kennisland 深信,來自社會各界的群眾力量能持續帶動社會進步,着力開啟與集合潛藏在社會不同範疇的知識、智慧、才能與經驗,讓人們不斷學習,啟發民間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凝聚社區 拯救精神病患
每當政府要在一個地方興建精神病庇護所,總會看到附近居民抗議的新聞。儘管在香港這樣發達的地區,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認知和包容尚且如此,我們能否想像精神病人在落後地區的待遇會是如何慘不忍睹? 英國的基斯(Chris Underhill)不忍看到精神病人被輕視甚至被虐待,便於2000年創辦了非牟利社企BasicNeeds,為發展中國家的精神病人和癲癇病人提供全面性的治療。 全球精神病問題嚴峻...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共建社會互救互助體系
跑步活動在中國蔚然成風。據內地官方統計,2015年內地共舉辦了約134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參與人數達到150萬人,增長率超過1.6倍。然而,猝死現象也隨之有上升趨勢。為了避免此類悲劇發生,中國的社會企業「第一反應」為賽事提供醫療救護,守護參與者的人身安全及健康。 在中國,社會急救資源匱乏,急救技能非常不普及,公民自救意識和能力薄弱。另一方面,中國體育事業開始蓬勃發展,賽事急救需求大增。急救學中有一個「黃金4分鐘」法則,指的是在患者心臟驟停的4分鐘內,若能給予正確的心臟復甦和除顫,康復率會大於60%。...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中國社會創新引領者
中國如今面臨的社會問題愈來愈多,巨大地域的差異更令這些問題變得複雜。解決問題的挑戰和有效的辦法之間存在着極大的鴻溝,僅靠專職的公益團隊是無法一一紓困的。在一個轉型期的社會裏,公民參與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國內需要培育和組織大量來自各行各業、具有公民精神、創新思維和企業精神的人才參與,以不同的形態,或建構有社會效益的私營企業和社會企業,或幫助公益機構加快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