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社創群英
以社會創新改變世界的人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從《社創群英》到夢創成真
《社創群英》專欄已經歷了7個年頭。以每周一篇計算,已介紹了350多位世界各地的社創先驅。他們在不同崗位上默默耕耘,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我們寫這個專欄的初心是什麼?...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LanzaTech善用生物科技 工業廢氣轉能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各國政府加緊減碳合作,企業還夙夜匪懈地尋找可持續的方案。位於美國芝加哥的綠色科技公司LanzaTech,便在再生燃料的領域上開創先河。創辦人Sean Simpson和Richard Forster發現在兔子腸道有一種細菌,可將廢氣中的碳轉化成燃料,開創減碳科技的先機。 跳出框框...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追星捐款低門檻 推動慈善民主化
有沒有想過只要捐出十美元,便有機會與傳奇樂隊坡頭四成員Paul McCartney一起在舞台上高歌?你又有沒有想過只要捐出十美元,便有機會與美國隊長Chris Evans一起觀看復仇者聯盟的電影首映?本文所介紹的社會企業家Matthew Pohlson和Ryan...
前瞻創新思維 締無限可能
「社會企業」一詞在港出現差不多12年,2008年政府《施政報告》首次提到,社企數目不足300間。經過十多年社會各界共同耕耘,按2020年《社企指南》最新統計,現時社企項目總數多達654所,刷新香港紀錄。我們樂見愈來愈多有心人立志創辦社會企業,非牟利機構和民間團體也積極自我探索及發掘內部的創新價值,去...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如何捍衞攝影師權益?
做生意最怕無人識,高質、有效、精準的行銷策略變得十分重要。但廣告、視覺設計和攝影公司門庭若市,要在芸芸眾生獨當一面,少不了要想出奇制勝的方法。有時一張富感染力的照片,勝過千言萬語。 Stocksy...
太陽能全面照顧非洲家居
當我們以為煤油燈已不再是現代的產物,世界上尚有11億人因境內沒有全面覆蓋的電網,繼續使用傳統的油燈方式照明。可是,燃燒煤油會釋放有害的微粒子,可引致肺功能下降,增加哮喘和癌症的風險;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也會加劇全球暖化。這不但反映煤油照明效能欠佳,還對個人健康和環境構成不容忽視的危害。...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從銀轉金 安老創新拓商機
人口老化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社會變遷,聯合國預計從2015年至2030年,60歲以上人口將由9億大增56%至14億,到2050年更攀至21億。由於醫療科技及生活質素提高,全球已邁入前所未有的長壽時代,今天誕生的嬰兒很大機會可活到上百歲;香港去年也超越日本成為世上最長壽之都。到底龐大的中老年人士對人生...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線上教育關鍵在OMO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各行各業停擺,生意固然大幅萎縮,日常生活亦大受影響。商業和消閒出行都成為禁忌,更可怕的是,沒有人知道社會何時回復正常。在這惡劣環境下,有一門生意彷彿一枝獨秀,儼如商機無限。這就是「線上學習」(Online Education)。...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現代哥倫布 帶着病人創商機
十三世紀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成為留名史冊的大探險家;數百年後,一位同名同姓的西班牙臨床心理學家基斯杜化.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英譯︰Christopher...
新人力仲介 助更生者搵工
美國現時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在囚人口,同時監禁率亦位於全球之首。2018年,每十萬名成年人就有698人身陷囹圄。另有數字指出,估計現時約有7000萬名美國人留有案底,佔全美人口約五分之一。 Richard...
淋浴巴士為無家者挽回自信
「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裏的美。」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說道。但不是人人必然擁有這份美,睡覺時他們伴隨的不是安眠曲,而是狂野飛馳的車聲;他們可關掉床邊的床頭燈,但中央控制的街燈不容他們任意熄掉。晨早起床,不得不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到公園洗手間洗刷一下。若洗手間人太多或關掉,就另找別處,不然就任由飽經滄...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太陽能照明 驅走農村黑暗生活
在非洲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電力供應不足,夜間照明成為了一大問題,人民要在漆黑的夜晚中燃點蠟燭或煤油燈照明,令日常生活非常不便。2018年末,世界上70億人口中有40億人口生活在Bottom of the Pyramid...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摸得到的時間
平日上班時,稍微轉一轉手腕,輕輕低頭就能看見手錶上的時間,或者亦能直接從智能手機的屏幕上看到顯示,便能知道時間。但有沒有想過視障人士能如何知道時間呢?他們不能利用普通的手錶來看時間,用智能手機也須透過某種發音的設定來讀取時間。Eone的創辦人Hyungsoo...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由脫貧實驗到「精準扶窮」
聖雄甘地曾經說過︰「貧窮是最邪惡的暴力。」貧窮可以逼人鋌而走險,蠶食人的意志、尊嚴、追夢與創業的勇氣,甚至要比其他人花更大的力氣才能實現跨代脫貧。 國際貧窮鐘(World Poverty...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對準千禧世代 手機革新推動扶貧
現代人習慣以各種高科技產品填滿時間,被動地接收熒幕上的資訊,與社會及人群日漸疏離。非牟利機構Global Poverty Project(GPP)深明大眾心理,在2012年推出針對網絡世代的計劃Global...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Shall We Talk?對話改變一生
「如果心聲真有療效,誰怕暴露更多?」對話,是近來時下熱門字眼,但如何發揮對話成效,影響力又如何?美國廣播電台主播Dave Isay為一場對話改變一生,繼而成立StoryCorps,紀錄千千萬萬個對話。 二十二歲的廣播電台主播Dav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星Enabling Village打造障健共融社區
身為「正常」人,我們總過於意識到我們自身的「正常」,從而把所有與我們有異的都打造為「不正常」,卻沒有可能想過這是別人的「日常」。殘疾人士正是最經常被我們忽視的一群,但如何讓社區對他們來說與我們一樣方便,新加坡就成立了SG Enable,更建立了Enabling...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不一樣的媽媽
媽媽每個人都有,但每一位媽媽都不盡一樣。很久以前有一部電影叫《不一樣的媽媽》,是著名導演姜大衛執導的經典作品,劇情大意是飾演護士的馮寶寶,因喪子之痛,令她精神陷入瘋狂,並展開了一系列的復仇大計,最終當然是法網難逃。雖然這部電影只是一場戲,但是人生如戲,作為母親在一生中總會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每一...
【社會創新案例】設計思維帶入校園 展人性化學習旅程
近年,位於美國新澤西洲的一間猶太日間學校——所羅門謝克特學校(Solomon Schechter School),成功將設計思維融入學校常規課程之中。為提升學習成果,校方不惜把傳統課室進行大翻新,改建為煥然一新的「創新實驗室」(Popkin Innovation...
網上遙距學習 重塑他人命運
網上授課雖然聽起來頗新穎,但其實並非疫情下才有的「產物」,相反,不少外國大學也曾採用這種上課模式。以美國南新漢普夏大學(Southern New Hampshi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線上教育關鍵在OMO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各行各業停擺,生意固然大幅萎縮,日常生活亦大受影響。商業和消閒出行都成為禁忌,更可怕的是,沒有人知道社會何時回復正常。在這惡劣環境下,有一門生意彷彿一枝獨秀,儼如商機無限。這就是「線上學習」(Online Education)。...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DonorsChoose眾籌自選教學法
眾籌不是新鮮想法,教育也是大眾高度關注的事物。美國DonorsChoose 公司就把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範疇連結,讓大眾直接支援弱勢教學的現場,減少老師因學科資金不足,而未能展開教學的想像,也解決了教學資源不均的問題。DonorsChoose 在20年內影響近...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科技創新打擊兒童色情罪案
兒童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保護他們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然而,猖獗的罪犯,在世界各地公然散播網上兒童色情影像和販賣兒童,嚴重殘害社會。美國荷里活著名演員及投資者艾希頓庫奇(Ashton...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教育革命翻轉大學
讀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大學後的下一個階段就是投入社會,不少人希望找到一份高薪且體面的工作,平步青雲。即使我們不時控訴教育不公,期待着改變,但面對制度的框架,改革似乎仍然遙不可及。來自美國的Ben創立了一間新型大學──Minerva School,是其中一個顛覆大學制度的先鋒。 Ben...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教育素人播下夢想創意種子
「人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這句經典電影金句家喻戶曉,但是不是每個年輕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想呢?尤其對於資源匱乏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需要反思自己究竟適合做些什麼、能夠做好些什麼。要走出這個困局,他們需要的正是夢想。...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玩」轉社區遊樂場 造福660萬兒童
「玩玩玩,淨係識得玩!」這句說話可能大家都有被家長或老師責備過,但有否想過「玩」背後的力量有多大?近來有調查表示,有四成青少年未完成工作不敢休息或玩耍,部分人休息後更會內疚。美國一間社會企業KaBOOM!卻一直強調「玩」的威力,創辦人哈蒙(Darell...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社創群英:孟加拉「漂流教室」 把教育送上門
「如果孩子因洪水不能上學,那麼學校應該乘船去他們的家門。」建築師出身的里兹萬(Mohammed Rezwan)說。里兹萬在孟加拉西北部農村長大,自小目睹親友在雨季期間因為洪水無法上學,建築系畢業後決心要「順水推舟」,設立船上學校,以積極方法應付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挑戰。...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百歲青春:毋懼 無悔 無限可能
人類愈來愈長壽已是不爭的事實,問題在於:人類社會是否有準備迎接這個新時代的來臨,以及應付隨之而來的各種挑戰?最簡單的回答是:目前極度準備不足,同時完全低估了各種挑戰的嚴重性。...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BioLite平行創新 露營爐發電助窮國
能源是人類日常必需品,但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估算,生活在「能源貧窮」之下的全球人口仍有30多億人。他們大多缺乏可靠的能源供應,只能燃燒劣質燃料來提供電能,但劣質燃料燃燒時會釋放出有害健康的濃煙。美國公司BioLite發明了一款爐具,不但有效大幅減少污染物釋放,還能轉化熱能為電能。創辦人之一Jonath...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牛油果核再生 替代即棄膠飲管
牛油果是近來火熱的「超級食物」,更有說只要把牛油果切片蘸上豉油芥末,味道便活脫脫成了三文魚刺身一般,但除出果肉滋味好營養高外,其果核近年更研發出可製成「牛油果核飲管」,為全球減塑出一分力。這個本來是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學學生蒙基亞(Scott...
創新發明解決印度廁所衞生問題
印度有100萬所公共廁所,但只有1% 能正常運作,即使印度人也不願使用公廁,覺得骯髒、惡臭,寧可躲到叢林就地解決。公廁長期缺乏打理,不單影響市容,還滋生細菌和病毒問題,容易令市民患上尿道炎、腹瀉等疾病。印度Eram Scientific...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LanzaTech善用生物科技 工業廢氣轉能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各國政府加緊減碳合作,企業還夙夜匪懈地尋找可持續的方案。位於美國芝加哥的綠色科技公司LanzaTech,便在再生燃料的領域上開創先河。創辦人Sean Simpson和Richard Forster發現在兔子腸道有一種細菌,可將廢氣中的碳轉化成燃料,開創減碳科技的先機。 跳出框框...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從土生隨土去 麥稈飲管改變世界
近年不少人關注塑膠污染環境的問題,香港也開始比較多餐廳減用膠飲管或使用可重用的鐵飲管。地球上單是一天膠飲管使用量便高達了五億支,這是很驚人的數量。對於膠飲管的危害,除了令海洋多了垃圾,更令為數不少的動物身受其害。...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日永續商品店 謝絕衝動消費
我們身處一個急促的年代,生活節奏快、汲取資訊快、消費購物更要快。每日被廣告包圍,購物變成一種美好幻想,但產品質素、設計好用或耐用與否似乎不再重要。日本有間商店完全逆潮流而行,它沒有耀目的店面(甚至有點像倉庫),店舖多數位處較偏僻的地段(讓人要花點時間才能到達),更沒有自己的產品(是一堆看似沒有規則的品牌),但這家店旨在叫客人認清自己的需要,在極低消費意欲的環境體驗產品、理性購物。…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透過網絡種樹 鍵盤戰士救地球
搜尋引擎是科技突破之下應運而生的創新,方便網絡用家快速得到想要的資訊,大型搜尋引擎如Google,更變成廣告公司,以商業模式營運。現代人無法離開網絡,花錢、耗神之餘更耗電,直接導致全球暖化。來自德國的青年Christian...
舊工廠變環保建築 美綠色產業新篇章
綠色建築在世界各地愈來愈普遍。雖然各國基於氣候、緯度不同,對境內綠色建築的規範各異,但宗旨仍然離不開為地球減少能源消耗、減廢、顧及生態與健康特性,希望建築物能與地球共生共榮。一般人認為綠色建築的外觀都充滿現代感,並使用多種設計元素,如外牆採用落地玻璃提供採光度、內部有雨水收集及能源節省系統、建築內外...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日本設計師 革新小島繫社區
「社區」這個詞耳熟能詳,但對於何謂社區,答案或許人人不同。日本著名「社區設計師」山崎亮(Yamazaki Ryo),受到災後重建的社區畫面震撼後,交出了自己的答案:「社區是由人組成的。」致力推動社區參與的他,藉幾個著名的日本社區設計計劃,完全打破對「社區」的既有想像。 阪神震災民眾啟迪...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藝術祭背後社會意義
本港參考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而推出的鹽田梓藝術祭將由今天起至12月29日展開。香港從一個小漁港開始,在漫長發展中創造了開放、包容、多元和與國際接軌的文化。然而,過去數十年,我們側重地產及金融等發展,其他領域卻滯後不前。須知道二十一世紀的價值觀已不再是錦衣玉食、位高權重,而是尊重生命、歷史和大自然,令...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參與式規劃 讓街坊設計社區
可有想過,你能有份參與社區的空間設計嗎?設計思維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創意解難方法,如何用於社區實際演練?新加坡民間組織P!D(Participate in Design,「齊設計」)的創辦人米莎(Mizah...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社會創新解決居住問題
要說困擾香港的最大問題,想必大家都會回答是住屋問題。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發表的《2019年全球樓價負擔能力報告》指出,香港已經連續第九年成為全球樓價最「惡頂」的地方,樓價對家庭收入中位數比例進一步惡化,由2017年的19.4倍上升至20.9倍,即要不吃、不喝、不消費20.9年才能「上樓...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非洲婦煤餅打造無煙廚房
廚房油煙已成為健康隱形殺手,長期吸引,會令食慾大減、損害皮膚,但非洲婦女連一台抽油煙機也沒有,平日又使用木材作為煮食燃料,健康問題也成為一大隱憂。...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星政府搭平台 活用設計思維築國
疫情蔓延全球,經濟停擺,很多行業都急速進行數字化轉型,克服疫情對實體業務所帶來的挑戰。但對於企業來說,要他們單打獨鬥變陣,始終不及借用外部技術和人才來加快企業轉型速度、經濟規模的表現好。 新加坡政府早就洞悉先機,發現各行業對人工智能、物聯網、感觀媒體 (immersive media)...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芬蘭桌遊諮詢激勵全民議政
芬蘭北歐式的自主教育領先全球,不行精英制,寓學習於娛樂,以公平、平等、尊重作為最高的全人教育理想。意想不到的是,政府也套用遊戲 (gamification )...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非洲婦女快遞藥物 變身健康專員
在口罩供應緊張的香港,大家仍可利用網上平台追蹤貨源,不過遠在非洲的村民,卻只能依賴路途遙遠的藥房,解決大大小小的健康事宜。當地的醫療資源嚴重短缺,每 1000 人平均只有 2.3 名醫護人員,相較於美國 24:1000 的比例有着天淵之別。在生育健康方面,非洲南部的人口僅佔全球約十分之一,卻包攬...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一盒藥搭順風車送到窮人手裏
我曾在西藏阿里無人區旅行時看到過「娃哈哈」的空瓶子,於是想到既然娃哈哈的管道如此廣泛,是不是可以用來在偏遠地區做些公益的事情呢?一個叫Simon Berry的英國公益人士也有過類似的主意,而且他真的去做了。 1988年,Simon...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速遞血液 拯救非洲產婦
根據世衞報告,尼日利亞的產婦死亡率是全球第四高,每10萬名產婦中有最少800人在分娩期間死亡,大多數是因失血過多喪生。 美籍非裔的譚美(Temie Giwa-Tubosun)曾經在家鄉目睹與她同齡的年輕孕婦失救身亡,發現產婦死亡問題並非源於血液存量短缺,而是醫院不知道該從哪裏找到所需血型的血液。...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以人為本包裝 革新傳統藥業
「阿婆,呢包藥係飯前食,食兩粒!嗰包係飯後食,食半粒……你記唔記得呀?」這個場景,相信曾到訪香港公營醫院藥房的人都絕不會陌生。全港有四成長者須服用5種以上藥物,數量愈多就愈考驗長者記性、眼力,甚至照顧者的耐性。 美國一名「第二代」藥劑師帕加(TJ...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印醫療創新 對症下科技
醫病,要對症下藥,才可以救病人的性命。那如果要解決的不是簡單的一個病症,而是不同醫療問題,要用什麼來對付?若然醫療問題排山倒海,而人民又缺乏衞生意識及知識,再加上資源不足,就令問題雪上加霜。Embryyo是位於印度浦那一家發明醫療設備的創新公司,志在透過發現醫護過程中需要彌補的缺口,或引起苦惱及麻煩...
盧旺達無人機運輸拯救生命
近兩年,不少中國和美國科技巨頭都宣布採用無人駕駛飛機來運輸貨物,但一直只聞樓梯響,未見具規模的商業運作。殊不知遠在非洲的盧旺達,早於2016年已有一間公司以無人機運送緊急醫療用品,把運送時間從幾小時縮短到數十分鐘,不斷拯救生命。 醫療用品有時效性...
創新發明解決印度廁所衞生問題
印度有100萬所公共廁所,但只有1% 能正常運作,即使印度人也不願使用公廁,覺得骯髒、惡臭,寧可躲到叢林就地解決。公廁長期缺乏打理,不單影響市容,還滋生細菌和病毒問題,容易令市民患上尿道炎、腹瀉等疾病。印度Eram Scientific...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非洲藥物驗證系統mPedigree重塑信任
買了假貨,除了令人憤怒外,有時甚至生死攸關。發展中國家充斥假貨,但他們面對的不單止是冒充名牌,而是偽造藥物。受害者往往無法有效辨認藥物真偽,引致全球每日約有 2000人因誤服假藥而死。來自加納的社會創業家B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