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網上授課雖然聽起來頗新穎,但其實並非疫情下才有的「產物」,相反,不少外國大學也曾採用這種上課模式。以美國南新漢普夏大學(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簡稱SNHU)為例,學校除了透過大力推廣網上課程而成為快速成長的學府,還因為真正貫徹「有教無類」的精神,令原本跟讀大學緣慳一面的成年人,也可以享有入讀大學的機會,不留遺憾。

分析求學者心態

SNHU早於1995年推出網上授課課程,但學校並沒有着重這方面的發展,投放極少量的資源,導致課程推出最初幾年無人問津。2003年,Dr. Paul J. LeBlanc於學校面臨嚴重經濟危機時出任校長。當時SNHU只是一所不甚知名的二流大學,新生註冊率低,僅有幾千名就讀學生,可想而知LeBlanc當時接手了一個燙手山芋。學校排名不算突出,LeBlanc決定先為學校弄清定位,分辨要為哪類學生提供教育,並了解學生的特質和需求。他認為,學校只提供傳統的教育缺乏發展潛力,但線上學習將是未來大趨勢,於是他將目光投放在網上授課課程。

當時,網上授課市場不只有SNHU,費尼斯克大學、美國ITT Technical Institute都佔一席。雖然競爭對手不少,但是願意購買課程的顧客不多。SNHU認為毋須過度顧慮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反而把力度放在市場拓展。

不少成年人也確信「活到老,學到老」。LeBlanc發現SNHU的網上課程大多吸引這些渴望增長知識的成人,但較少顧及一些潛在服務對象,如期望圓大學夢的家庭主婦、期望化身莘莘學子的軍人、打算實現華麗轉身的在職青年等等。

一位三十五歲的在職員工和一位十八歲的青年,同樣地都想增值自我,追求高質量、低價格的學位,但是他們的需求又不盡相同。十八歲的青年大多沒有學費的包袱,習慣由父母安排一切;但三十五歲的在職員工的心態就不同了,會計算過學費和回報才報讀。十八歲可能有本錢和光陰揮霍,但三十五歲的只能在放工後、讓孩子入睡後,擠出丁點兒時間學習。「如何讓潛在客戶消除顧慮」,成為SNHU推廣網上課程的一大重心。

自訂進度的學習模式

SNHU一下子把曾經淪為「二等公民」的網上課程,搖身變成學校重中之重的產品。開發網上課程團隊的辦公室和LeBlanc的辦公室相近,以便他指導團隊實施數項變革。例如,有些學生要等待一個月的時間才收到經濟資助審批的通知,甚至有關申請有機會被駁回。LeBlanc深知很多在職學生沒有耐性等待如此低效率的審批。校方最終改為10分鐘內致電學生,為學生解答疑惑,並盡快完成審批。另外,為緊貼學生需要,學校為每位線上學生配對一位私人顧問,可隨時提供學業或生活上的援助。這貼心服務令學生更能安心專注完成課程。

除了傳道、授業和解惑,LeBlanc亦希望能在課程當中融入創新的元素。他開設一項能讓學生「自訂進度」的課程。學生可以善用「開源教材」(open sourced teaching materials),從網上得到多方面、多元化的幫助,包括線上的同學、該學科的專家、社區當中的不同持份者等。LeBlanc將會提供免費教材給學生,模式與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類似,如學生想要通過專業考試得到證書才需付費。

為難民圓大學夢

SNHU觀察到全球最少有7000萬人為逃亡而流離失所,失去升讀大學的機會,聯合國難民公署估計這些難民在外飄泊平均長達26年,於是SNHU為這群人口設計一些遙距課程,就算生活多落魄,仍有教育作為求生的稻草。

據悉,來自肯尼亞、盧旺達、馬拉維、南非和黎巴嫩五國的近千名難民,曾修讀SNHU的課程,其中三分之一的學生得到實習機會,九成學生能順利畢業,有941人已經完成副學士學位,另有491人完成學士學位。Global Education Movement執行董事Chrystina Russell博士認為,SNHU為難民帶來一種富彈性、自由和實用的學習模式,也透過高等教育的力量展現人道精神。未來仍會尋求資金,繼續在十五個國家或地區提供可負擔的大專及大學學位,令難民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

學校由創校時只有2800人,現增至超過135000名遠程學生。儘管學生只需繳交低廉的學費,但學校每年盈餘仍然平均增長10%。SNHU曾被國際著名媒體《快公司》(Fast Company)評為全球五十間最創新的公司之一,並被《福布斯》譽為「課室革命」。雖然香港大學生或許抗拒網上授課,希望能盡快恢復面對面授課、享受校園生活;然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網上授課卻能讓某些大人追逐夢想,追逐心中的一片天。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梁曼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