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醫病,要對症下藥,才可以救病人的性命。那如果要解決的不是簡單的一個病症,而是不同醫療問題,要用什麼來對付?若然醫療問題排山倒海,而人民又缺乏衞生意識及知識,再加上資源不足,就令問題雪上加霜。Embryyo是位於印度浦那一家發明醫療設備的創新公司,志在透過發現醫護過程中需要彌補的缺口,或引起苦惱及麻煩的「痛點」,從而發掘病人或醫護人員未被滿足的潛在醫療需要。然後,定下解決特定問題為目標,研發能滿足需要的醫療設備,最後製造原型並進行測試。

創辦人之一Nishant Kumar曾修讀機械工程。令Nishant與發明醫療設備一事拉上關係,緣起他在孟買印度科技學院就讀的第三年,得到一次在慕尼黑大學醫院研究實習的機會。期間Nishant有機會與臨床醫生和物理學家於臨床神經學研究所一起研發追蹤視線的程式。就是這個機會,讓Nishant發現歐洲與印度的醫院,在資源方面有着天淵之別,這讓他立志要改善印度的狀況。

電子藥盒 監察肺結核病人

「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高科技的醫療設備,而這些設備幫助數量不多的病人。這與印度的情況完全不同,印度沒有資源,但醫院要同時應付大量病人。」這令Nishant決定將工程的知識運用在發展醫療生物科技設備及應用上,並與Prateek Jain於2014年創立Embryyo。

Nishant說,在Embryyo,員工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善於機械工程、電子工程、軟件工程、手機應用程式及產品設計的人,他們都因想解決醫療問題而聚首一堂。而Embryyo取名緣自孕育生命的embryo(胚胎),對於這家致力於在科技、研究及設計造出突破的公司,意指孕育點子(ideas)去完成他們的目標:播下創意的種子去開拓更健康的地球。

印度其中一個問題是結核症病人數量多,而又有不少病人不完成整個結核病治療。印度每年約有22萬人死於結核症。結核病需要病人完成整個六至八個月的藥物療程,若中途放棄療程,除了不能完全根治病症,更有機會容易引起抗藥性,形成雙重問題。然而不少病人在進食藥物一段短時間後,因感覺已經康復,便會停止進食藥物。雖然知道問題的出現並想解決,但政府很難成功監察病人進食藥物的進展或在病人復發後讓病人重新回到藥物系統。

Embryyo亦觀察到問題的存在,並發現改善方法是發明一個能更有效監察病人進食藥物的系統。於是,Embryyo發明了BoxRx——一個能監察病人服藥情況的電子藥盒。藥盒能偵測每粒藥物離開藥盒的活動並記錄時間,因為能連接到電話應用程式,除了可以從應用程式見到進食藥物的進展外,還能透過SMS將記錄傳訊給醫生或保健員,讓醫護人員知道病人有否「按時按量,乖乖食藥」。雖然功能似是高科技,但Embryyo將其簡單化,令藥盒成本不高。

快速測試 免食抗生素

除了結核症以外,印度亦深受一個全球醫療問題影響—超級病菌(擁有抗生素抗藥性的病菌)的蔓延。當地居民因不需要處方便能輕易地從藥房購買抗生素,以至誤用甚至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普遍。但若果斷然禁售抗生素,便會令缺乏醫生的貧窮村莊失去得到治療的方法。但若然要先測試病人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需要2至3日時間,取得結果後,病人可能已經開始抗生素治療。

為了避免病人誤用抗生素,引至更多超級細菌出現,迫切需要發掘一個既快捷又低成本,檢測病人食抗生素的必要性的測試。Embryyo開發了一種測試方法,其中運用血液的物理性質及血液內物質的不同電荷,用電場分隔出細菌或病毒作檢驗。因為不需用生化劑或樣本,所以成本較低,檢驗時間亦較短。

Embryyo曾藉BoxRx取得2017年Grand Challenges in TB Control(結核病控制挑戰獎)得到總共30萬美金資助發展在印度的結核症病人藥物依從性監察系統,並獲美國國際開發會支持。檢驗方法則於2018年取得一個Longitude Prize的Discovery Award,得到資助幫助他們進深發展此項檢驗,競逐能取得八百萬英鎊基金的Longitude Prize。而Embryyo亦得到不少初創公司或創新的獎項,如:2016年印度工業聯合會創新獎最佳初創獎(製造類別)、2018年10月印度國際科技節成功故事獎、2018年8月癌症創新挑戰獎等。除了BoxRx及血液分離檢測方法外,亦有設計不同低成本創新產品,如:新生嬰孩非入侵性膽紅素評估、呼吸率診斷等。

Embryyo是一個靠研究基金支持的創新企業,亦是低至中收入國家發展低成本及符合需要的科技創新的一個好例子,能證明針對區域需要的測試及以人為本的設計能讓更多合適的設備符合人的需要。尤其當資源不足時,能避免浪費更多資源於無效或成本高昂的科技研究,集中於解決重要的醫療問題。

現今,Embryyo集中於設計及製造設備原型,而未來,Embryyo考慮從幾個方向推進設備於市場的發展,包括將知識產權授權給第三方管理、將市場推廣納入於公司內部管理等,相信Embryyo更多醫療創新能成為改善印度,甚至全球醫療問題的一大助力。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陳恩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