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人類愈來愈長壽已是不爭的事實,問題在於:人類社會是否有準備迎接這個新時代的來臨,以及應付隨之而來的各種挑戰?最簡單的回答是:目前極度準備不足,同時完全低估了各種挑戰的嚴重性。

近年來,世界各地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對上述課題作出深刻反思,並出版了多本專書探討這個愈來愈迫切的新挑戰。當中最發人深省的是倫敦商學院兩位教授Lynda Gratton及Andrew Scott所著的The 100-Year Life: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2017年),該書面世不足兩年便獲得多項國際獎項,被翻譯成多國文字。

中文版有兩個譯本,分別是內地版的《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與工作》及台灣版的《100歲的人生戰略》。本來,100-Year Life譯作「百歲人生」亦無不可,但大家閱畢該書後,應會發覺不妥,並非說字面上欠準確,而是訊息上有偏差。筆者認為,譯作「百歲青春」會更貼切,理由有三︰首先,「百歲人生」給予人一種遙遠及冷冰冰的感覺,換來的反應可能是「我不一定活到百歲,現在不用關心那麼遙遠的事情」。其次,「百歲人生」四字缺乏動感,難以令人感到興奮、嚮往、憧憬。

得享高壽 憂慮更多

更關鍵的是,該書雖然適合不同年齡層閱讀,但得益最大的極可能是較年輕的一群,他們讀後可終身受益,並及早作準備。同時,書中最重要的訊息之一,是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都應以年輕人的心態來迎接不同階段的機遇與挑戰,正如英諺所說:Youth has no age(青春不問年齡)。百載生涯中,每一大小段落都要以青春煥發的心情來看待。因此,筆者覺得用「百歲青春」來描述較傳神。

根據該書作者分析,即使在經濟發達國,大部分的中產階層都可能沒足夠財力應付長壽所需。這些國家多已設有不同程度的全民退休保障,每一個人的養老金往往由三大部分構成︰國民養老金、企業養老金,以及個人儲蓄。但即使如此,亦可能不足以應付愈來愈漫長的人生。

其中一個簡單原因是,這一代的人在年輕的時候,根本沒想過自己會活得這麼久,也未預期需要那麼大筆的養老金。面對上述處境,差不多唯一的辦法就是延遲退休,或是在退休後再工作。估計在未來的歲月裏,將有愈來愈多人須工作到70歲,甚至80歲開外。由此衍生的問題是︰這些長者能找到什麼工作?隨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行業與工種的不斷更新,勞動市場競爭白熱化,60多歲的人要找到到一份兼有尊嚴和體面待遇的職位,絕對不是易事。

較可取的途徑是學習及掌握新的知識及技巧,「做到老,學到老」乃不二法門。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無可避免,亦能坦然接受;但亦有部分人缺乏動機或能力去學習,他們若要維持生計,只能接受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即使願意工作,長者也得面對僱主不同程度的歧視。長遠來說,企業必須改變僱傭政策,樂意甚至歡迎聘請較年長的人士。可是,企業的轉變是緩慢而滯後的,故求職人士須接受現實,明白年齡歧視會維持一段時間。若欲突破此困境,另一可行而值得考慮的方法就是自行創業。

面對前述那麼多的壓力及挑戰,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又是一大課題。首先,是要減少出現可避免的長期病患,方法是注意飲食及有適量運動。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減少由壓力或焦慮所致的心理不平衡,以防出現抑鬱、消沉、沮喪等心理狀況,尤其須注意生理與心理健康的交叉影響。

《百歲人生》中亦提到良好的家庭關係和社交網絡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百載生命,當然不可能孤獨度過,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須從伴侶/家庭/朋友間得到互相陪伴、關懷、照顧、分享、支持等。此外,社交也有經濟價值,例如發掘就業機會、創業夥伴或資金來源,甚至取得遇上經濟難關時的救命符。在百歲長征的最後二三十年,舊有和新建的不同人脈關係更顯得難能可貴。

最令人懼怕的可能是變成「下流老人」,此名詞源於日本。所謂「下流」,不是指賤格下流,而是指那些沒工作、無收入、乏人照顧的長者。

這些人沒工怍,往往並非不願意做,而是沒所需技能或體力,他們主要是依賴救濟金過活。下流老人中,不少還有種種病患,很多時都得不到適當及時的醫治及護理,令病情持續甚至惡化。他們普遍社交圈子甚窄,部分更有抑鬱、失眠、脾氣暴躁等跡象,甚至自殺傾向。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下流老人曾經有過中等的收入,但因養老金不足,又失去工作能力,加上長壽,慢慢「下流」。

據悉,《百歲人生》一書在日本產生巨大迴響,首相安倍晉三在2017年特別成立了一個名為Council for Designing 100-Year Life Society的組織,由他出任主席,成員有負責教育及科技、經濟發展、醫療衞生、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大臣,以及商界和學界的重量級人馬,包括一位年僅19歲的CEO,組織目標是全面檢討各項政策及措施,以重新設計一個適合所有人進入百歲人生的社會。值得一提的是,該組織只有一名非日本人成員,他就是《百歲人生》其中一位作者Lynda Gratton教授。

轉型資產 進優心態

人的一生既可平平淡淡,也能轟轟烈烈,但兩者之間還有無數可能。你有否想過,「今天」有什麼特別?其實,今天是你有生以來最老的一天,但也是你餘生最年輕的一天!換個角度看同一事物,感受便截然不同。如是者,你怎樣看退休?你有否想過以ReWirement取代Retirement,即是以「進優」代替退休,進入一個更優秀的人生階段。對於接近退休或剛退休人士,進優是一個新角度、新境界、新天地。

從退休心態過渡到進優心態,牽涉一個轉型的過程。《百歲人生》書內用了不少篇幅分析轉型的重要性及艱巨程度。作者甚至提出了一個頗新穎的概念來勾畫其過程及所需技巧──轉型資產(Transformational Asset)。每一次轉型都須構思、策劃、部署甚至投資(例如花時間與金錢去掌握新技巧),建立社交網絡,與配偶及家人商討,最重要還是有勇氣去下決定及付諸行動。尤其要指出的是,沒有現成的書本或課程教你怎樣做,故轉型資產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東西。

進優心態與轉型資產對於希望毋懼、無悔、擁抱無限可能的所有年齡層人士非常重要,但正如上文分析,對接近退休或剛退休的人士,效果更快、更直接。

有鑑於此,筆者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為那些處於「進優轉型」黃金歲月的人士(即在準備退休之年的前10後10年),設計了一個為期9個月的〈進優行動計劃〉,是本港(也可能是全世界)首個為進優創造轉型資產的學習計劃,在本年4月底開始舉行,更多資料可聯繫「進優人士協進會」(ReWirement Fellowship),電郵:rewirement100@gmail.com, 網站:www.rewirement.com.hk

謝家駒為仁人學社主席及〈進優行動計劃〉聯合創建人;李國華為資深市場研究顧問及〈進優行動計劃〉聯合創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