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印度是性別歧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除性罪行外,職場平權觀念亦落後。根據統計,當地女性工作指數位列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之末;致力推動職場平權的非牟利組織Catalyst早年一項調查指出,近半印度婦女為照顧家庭,往往在工作生涯中期(mid-career)便毅然離職。現年43歲的查哈爾(Sairee Chahal)卻是例外,育有一女的她也是位企業家,深明女性兼顧家庭及工作有多困難,遂創辦了女人專屬(women only)的招聘求職網上平台SHEROES,既助已婚婦女獲合適工作機會,亦盼鋪起女性賦權之路。

查哈爾生於印度北部旁遮普邦(Punjab)一個傳統家庭,奉行男主外、女主內思維。數年前,查哈爾出席大學同學聚會,發現許多女性即使學歷高、事業成就不錯,但結婚後都沒再工作。

「雖然印度社會鼓勵女性當專業人士,例如醫生和工程師,很多女性卻無法在婚後繼續追求事業。」查哈爾接受美國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訪問時說道,「這就像一個範本:女孩子爭取入讀好大學,畢業後就找戶有錢人嫁出去,那麼婚後就不用工作了……印度每年有這麼多女大學畢業生,原因大概是為了嫁得好,而非事業好。」

5年間受惠者超過100萬

其實,查哈爾自小便非常厭惡傳統性別觀念,不願受其束縛,故她婚後並未跟隨大多數人的做法選擇離職。就算懷女兒時,她仍忙於創立新公司。「我體會到自己比男人辛勞一倍,因為工作之餘還要肩負照顧家人的責任。正因如此,許多女人根本無法擁有自己的事業,從而鞏固了既有性別刻板定型。」

在2006年,查哈爾創辦了一家商業顧問公司,需要聘請人手,令她意外的是,這樣一家小規模的公司,竟有許多資歷高的女性來應徵。

後來發現吸引她們的是其公司的彈性工作環境,她遂靈機一觸建立了網上平台Fleximoms,冀把有意重投職場的婦女,跟樂意推行彈性工時、遙距辦公的企業連繫一起。

網站初成立的首個月,已有16000名印度婦女登記做會員,共22家公司刊登招聘廣告,其後更增至400家,成功協助數以千計母親尋得工作機遇。「我們一直知道婦女求職時遇到重重困難,只是我們沒想過問題原來這麼嚴重。跟我們合作過的企業和求職者,把我們的服務介紹給其他人,靠着口耳相傳,我們的業務得以快速擴展。」

Fleximoms正是SHEROES的前身。創於2014年、總部設在新德里的SHEROES,現時會員人數達1400萬,合作企業逾萬家,成立至今已協助超過100萬名女性就職或創業。SHEROES本身亦採納家庭友善僱用措施,容許員工彈性上班與居家工作。

提供非「粉紅色」資訊

或許你會問Fleximoms跟SHEROES有何不同?答案是SHEROES並非普通招聘求職網站,它同時是一站式女性平台,滙集各類資訊,內容涵蓋職涯規劃、考試、醫療保健、人際關係、藝術、寫作、攝影等。「其他女性網站的內容大多是『粉紅色』的:時裝、食譜、娛樂、育兒等,絕少提及工作。」查哈爾希望SHEROES可填補這個空洞,除不時分享成功女性的勵志故事,也設有熱線為會員提供免費職場諮詢服務。「男人一聚頭就談論公事,女人甚少這樣做。而SHEROES就是一個讓女人傾公事的地方。」

除了啟發女性追尋自己的一片天,SHEROES的另一大使命是對抗性騷擾。印度的性罪行猖獗,向來備受國際關注,該平台從不迴避這問題,常刊登文章教導女性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性騷擾,又設求助熱線助受害人報案及渡過難關。

另一方面,平台也向當地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預防方案,包括持續培訓、制定內部指引防範並妥善處理職場性騷擾事件。查哈爾強調:「我們主動出擊解決問題,而非等到情況惡化才處理。」

新目標關顧低學歷基層

女性健康也是SHEROES關注的議題。今年初,該平台收購了手機應用程式Maya,變成女性健康專屬App,可記錄身體狀況,如月經周期、懷孕周數、胎兒成長狀況等再分析數據;用戶亦可透過該App在線上諮詢專家。查哈爾補充,SHEROES和Maya的核心價值觀相近,收購後者可提升平台在有關領域的服務水平。

現時SHEROES的主要目標群是居於城市的中產婦女,當中主要是介乎25歲至34歲、擁大學或以上學歷、懂英文的女性。查哈爾透露,增長最快的群組其實是18歲至24歲,「愈來愈多年輕女性參與有關職涯規劃的討論,提早為自己的未來作打算。」平台的下一個目標是擴大服務對象至全國一億人,冀能關顧到不懂英文的基層婦女。

許多人讚揚SHEROES為女性賦權作出重大貢獻,啟迪更多婦女成為領袖,查哈爾卻認為領導才能無法單靠別人「傳授」,她說:「以SHEROES為例,是由使命感和自我意識出發。我們不會告訴你,你怎樣做會成功。我們亦不能告訴你成功的秘訣,我們所做的只有催化作用。」問及有什麼意見給予立志創業的女性,查哈爾表示:「不要為了賺錢而創業……先要找一個對的理由:一個你決心要解決的問題,然後找出解決方案,以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黃佩瑜

fiona.puiy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