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體驗式旅遊近年愈來愈多捧場客,有不少人外遊不再單純為了食、玩、買,或走馬看花跑景點,而是想跟當地人接觸、參與在地的日常活動,以及體驗本土文化等深度旅遊。澳洲歷險式旅遊公司Intrepid Travel早在31年前應運而生,提供上述另類旅行團。公司兩名創辦人由背包客搖身一變成為今日在全球擁有超過2000名員工的老闆。這家重視回饋社會的公司,去年8月更成功獲認證為B Corp(共益企業),是當中最大規模的澳洲公司。

毋懼虧蝕風險助突圍

曼徹斯特(Geoff Manchester)和韋德(Darrell Wade)是大學同學,齊在墨爾本大學攻讀商科,亦是旅行發燒友。1988年,他們辭去各自的運輸及零售業工作,跟12名志同道合的朋友集資買來一輛二手貨車,重新改裝成適合公路旅行之用,其後把車托運到倫敦,並開展了長達6個月的穿梭非洲大陸之旅,為兩人日後創立旅遊公司播下種子。那輛旅行車最後還以高於買入價4倍售出。

非洲旅程結束後,他們決定圍繞自己的興趣創業。兩人留意到當時的旅行社,大部分行程都是走馬看花,但背包客數量逐漸增加,這些人從來不會參與旅行團,反而擅長自己計劃行程,到處尋幽探秘。「總會有些人想一嘗當背包客的經歷,但自己不夠信心踏出第一步」,曼徹斯特憶述31年前創業的初衷,兩人正正是針對這班膽量不足或不想自己一個人去探險的群組,成立了Intrepid Travel。

創業初期,他們兩人分別負責宣傳及帶團,每團最多12人,特別的是公司沒有設定最低成團人數,但擔保都能成功出發,寧願承受不夠人所帶來的虧蝕風險,因此十分受旅遊中介公司歡迎。曼徹斯特形容,這個不怕蝕底的策略是公司能夠快速成長的因素。往後的30年,Intrepid Travel生意持續上揚,到2017年,公司團隊已經壯大至在全球聘用超過2050名員工,一年營業額達到3.2億澳元(約17.9億港元),號稱全球規模最大的歷險旅遊公司。

Intrepid的旅行團重視原汁原味的外國體驗,鼓勵旅客要有一顆好奇心。他們會去當地人常到的食店、乘搭本地交通工具,以及跟居民同住,務求深入認識當地文化。他們亦強調旅程能夠讓目的地社區直接受惠,確保旅客的消費盡可能落入本地人的口袋,而非跨國大企業的賬戶。他們更在2002年成立Intrepid基金會,至今投入多達600萬澳元(約3351萬港元),以支援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組織及社企。

巨企合作因了解分開

每一次出發,他們都會教育旅客何謂「負責任旅遊」,敦促人們尊重本地文化,盡量減少對目的地帶來社會及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在泰國,騎大象是受歡迎的旅遊活動,但Intrepid Travel基於動物權益為由剔除有關活動。公司亦致力反對「孤兒院旅遊」,認為遊客不論是做義工抑或探訪,都會干擾院舍兒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助長不法分子藉此斂財。

Intrepid Travel的核心經營理念是「Purpose Beyond Profit」,即顧及盈利的同時,社會目的必不可少。這個理念更是他們跟上市跨國旅遊公司Tui長達4年「婚姻」終於和平分手的主因。兩家公司曾於2011年合組新公司,Tui作為大股東,佔六成股權,業務仍以體驗式旅行團為主,但至2015年,Intrepid在雙方共識下買了Tui的股份,正式與Tui分家。

曼徹斯特道出了不少上市公司被指追逐短期盈利的弊病:「基本上我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是一個非常具有創業精神的組織,而且一直在思考未來幾年要做些什麼;而作為一家上市公司,Tui只是在考慮到下個季度,(公司)文化上合不來。經過4年半的磨合,我們雙方都認為行不通,需要分開。」

申認證鎖緊初衷理念

變回獨立公司後,Intrepid兩位已屆六旬之齡的創辦人開始為承接問題鋪路,其中最重要就是確保企業的理念及文化得以延續,因此二人特意為公司申請成為共益企業。曼徹斯特表示,他本人和拍檔韋德經常思考萬一將來要退下來,接任的行政總裁會否一下子改變公司的方向,將初衷置諸腦後,「有了共益企業認證,想改變就難得多,這把公司牢牢地跟我們的理念鎖着。」

成為共益企業後,公司必須在員工福利、透明度、社會及環境方面投放一定水平的資源。曼徹斯特指出,單是申請認證過程就花了100小時,但認為當中好處不少,包括增加員工的認同感及減少流失率。Interpid的其他開創性措施還包括員工股份計劃,目前有23名員工持有公司股份;Intrepid還推行「123」政策,即將1%營業額投資於社會性項目,2%員工時間用在義工服務,3%股份給予基金會以支持海外慈善項目。曼徹斯特強調:「要有長遠視野,不要只着緊下一季度的得失,這是唯一能成功及做出更好決定的關鍵。」

作者為仁人學社特約專欄作家

karywong5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