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阿婆,呢包藥係飯前食,食兩粒!嗰包係飯後食,食半粒……你記唔記得呀?」這個場景,相信曾到訪香港公營醫院藥房的人都絕不會陌生。全港有四成長者須服用5種以上藥物,數量愈多就愈考驗長者記性、眼力,甚至照顧者的耐性。

美國一名「第二代」藥劑師帕加(TJ Parker)在傳統藥房長大,深深體驗到太多病人與藥物苦苦掙扎,遂創立了PillPack這個為病人提供絕佳以人為本體驗的線上管理藥物服務。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譚宛婷曾表示,大概全港四成長者要服用5種以上藥品,衍生相當多麻煩,例如藥物相沖、食藥次序顛倒或忘記服藥等;這同時令照顧者心力交瘁,使社福界須投放更多資源,政府亦面對藥物浪費及開支龐大等問題。審計署於2016年的報告稱,留意到不少病人在藥房領取大量藥物,導致囤積剩餘,造成浪費,又引用香港藥學會進行的調查指出,「本港居於老人院的約6萬名長者,每年浪費的藥物總值約為580萬元。」

美國醫療制度規模比香港大很多,發展更成熟,有關問題亦極嚴重。2017年美國人在藥品消費上共花近4500億美元,大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服用最少5種不同的處方藥,可是,當中有半數人未能適當地服藥,這使美國每年要多耗1000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

自幼見盡病患者辛酸

帕加是一位「第二代」藥劑師,父母是一間傳統家庭式經營藥房的東主,他長大後繼承雙親衣缽。自小在藥房長大的帕加說:「用了生命大多數時間,看着病人與他們的藥物掙扎,包括一大堆藥罐、每周到藥房及花了許多時間整理藥物。」他自問傳統藥房幫助有限,儘管曾嘗試做一些小小改變,包括協助認不出藥名的顧客在包裝上寫首字母,父親亦曾試過對顧客的藥物作預先分裝。

帕加長期親睹病人管理處方和藥物的困難,令他對此問題極具同理心(Empathy),於是在大學畢業後,帶着自己的線上藥店想法,參加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黑客醫學」(Hacking Medicine)競賽,更在那裏遇到了另一位創始人Elliot Cohen,兩人開始合作打造一個「對消費者友好的線上藥店」,那就是PillPack。

帕克他們深知問題所在,但不懂如何實質達到以用戶為本的最好設計,故二人以換取股份的方式,讓全球最頂尖的設計思維公司IDEO波士頓孵化初創公司為他倆提供意見。

包妥送府上一撕即食

PillPack與IDEO合力打造出這個解決方案:在PillPack註冊的客戶看完醫生後,再把處方單交給PillPack,PillPack就會預先分妥並包裝好藥物送抵府上。藥物以一個膠盒承載,裏面放了一條可供14天服用的藥包條,條上每一格皆印有服藥時間、藥品種類和份量,包內則放有所需藥物。

藥包設計像是一個透明版的快餐店茄汁包,開口設在左邊,病人只須定時從膠藥盒撕下扯一格藥,再撕開包裝便可服用。包裝易於攜帶,出遊時可一口氣撕下數包備用,同時,PillPack還提供配套App提醒用藥,服務月費只是20美元。

整個設計相當以用家為本,帕加認為,傳統藥物袋上資訊太多,PillPack上面則只有最扼要資料,包括最重要的食藥時間、日子,最後才是藥品名稱和份量,「有很多藥劑師在標籤上放置了他們知道的所有訊息,而我們的設計就是要去掉盡可能多的沒用東西。」PillPack的藥劑師可選用8號或16號大字體,但不能配置更多的古怪設計元素,藥物資訊必須以顏色、大幅又易讀的訊息圖方式呈現。

亞馬遜10億美元收購

PillPack除帶給病人嶄新的服藥體驗外,機構本身亦相當創新。首先,PillPack是家有執照的藥店,並已經為美國49個州的病患者服務;其次,他們亦接受大多數主流的醫療保險。帕克堅信,藥劑師應該將更多時間用於與病人交流,「假如能被賦予使用更多工具及監管環境的權利,那很多藥劑師肯定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故PillPack用機械人來包裝藥丸,以減少人為差錯和壓縮成本。

網上藥店PillPack至今成就輝煌,2014年公司上市即獲《時代雜誌》選為年度25項最佳發明之一,僅4年時間,其客戶從50人勁升至4萬,一年內賣出100萬包藥品,2017年營收達一億美元,創辦人帕加更入選福布斯網站30歲以下的30位年輕創新者榜單(30 under 30)。亞馬遜(Amazon)在今年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PillPack,消息一出即令大型連鎖藥店及藥物批發商股價紛紛下墜,市場亦紛紛議論此舉將大幅改變美國藥業。亞馬遜發言人則表示:「PillPack的團隊非常富遠見,不僅擁有醫藥行業的豐富工作經歷,還非常關注先進科技的發展運用。這家公司以一種極其有意義的方式,提高了用戶的生活質量。」

作者為仁人學社助理創新顧問

電郵(leticia.wong@education-for-goo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