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社區」這個詞耳熟能詳,但對於何謂社區,答案或許人人不同。日本著名「社區設計師」山崎亮(Yamazaki Ryo),受到災後重建的社區畫面震撼後,交出了自己的答案:「社區是由人組成的。」致力推動社區參與的他,藉幾個著名的日本社區設計計劃,完全打破對「社區」的既有想像。

阪神震災民眾啟迪

1995年阪神大地震,當時正在大學修讀景觀設計的山崎亮到災區參與救援。儘管一片頹垣敗瓦,當地居民卻是前所未有地團結,他們聚在一起商討如何讓社區再生,怎樣彼此扶持渡過難關,這樣的情景深深震撼了山崎亮: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只有災後才會有嗎?社區既然是由居民組成的,為什麼居民不可以參與到社區的日常建設中呢?

憑這一個簡單的反思,促使山崎亮成立了社區設計工作室「Studio-L」,踏上了成為「社區設計師」之路。山崎亮發現,隨着城市急速發展,人與人之間關係漸轉薄弱,因此,他認為設計師不應只設計出「空間」,更應創造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要建立連繫,走進社區深入了解當地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位於兵庫縣姬路對開的瀨戶內海的「家島」項目正是其中一個經典例子。

「島境探訪」拓想像

家島群島由四十多座島嶼組成,早年以漁業、採石業為主要產業,但近年產業衰退,人口急劇減少,只剩餘4座「有人島」住着8000多名居民。如何為發展面臨瓶頸的家島群島找到新出路,成為山崎亮的一大挑戰。

「聆聽當地居民的心聲,是我們工作的第一步。」首先,他和團隊走進社區,深入了解家島居民的想法。他們發現,當地已有一個「家島振興計劃籌備委員會」,然而,會議內容大多圍繞着如何振興已經衰退的採石業,缺乏未來轉型的方向。山崎亮決定助民眾打開想像,制定了「島境探訪」專案活動,每年邀請全國的外來客來島探訪,與居民一同找出家島「魅力」所在。

有趣的是,他們在過程中發現,外來客和當地居民對於「魅力」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舉例來說,居民認為家島吸引之處在於美麗的自然環境、絕佳的賞櫻勝地,以及一望無際的瀨戶內海景等,但這些景點四處都有,並不足以成為家島的賣點。相反,遊客卻對那些隨意放在路邊的冰箱、殘舊不已的沙發很感興趣。居民在過程中逐漸理解到這點差異,也讓他們重新思考了家島發展觀光事業的方向。

山崎亮團隊的工作到此並未完結,他們的下一個任務是讓社區設計師的工作得以在當地延續。在他和團隊的協助下,居民開始自行制定觀光計劃、開發島上特產,甚至改裝空屋成為旅館招待遊客、培育觀光服務人員等。經過5年努力,當地已培育出能獨立運作的社群,繼續發展家島旅遊業。

至此,山崎亮功成身退,而十多年後的今天,家島已是瀨戶內海其中一個有名旅遊景點,每年接待20萬名旅客。更難能可貴的是,山崎亮成功培養出一群家島的「忠粉」,這些人每年都會固定造訪家島,視當地為「第二故鄉」,他們不只是遊客,同樣也參與到家島社區的發展當中。這正正呼應了他的一句說話:「比起打造一座『有一百萬人來訪,卻只來一次的島』,不如成為一座『有一萬人願意造訪一百次的島嶼』吧。」

居民主導締建歸屬感

山崎亮投入社區設計多年,每年參與20至40個社區建設項目,除了家島,還包括主題公園的再建設(有馬富士公園)及將傳統寺廟活化成咖啡廳(根室別院)等。他強調,社區設計的重點是居民本身,正如他所說:「我們的工作是支援,從旁協助推動社區意識的凝聚,我們希望透過為居民充權,鼓勵他們自行找出問題和解決方法。」因此,山崎亮從不追求計劃進行的速度,耗時5年甚至10年以上的項目並不罕見,過程雖漫長,卻可換來居民對項目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願意主導計劃的行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亦在共建的過程中逐漸萌芽。

對於如何點燃居民的熱情,山崎亮也自有一套方法。「要讓居民樂於參與建設,首先必須讓他們覺得這是好玩的,最初我們會在地區舉辦工作坊,邀請不同的市民團體參加,在當中鼓勵居民互相交流,建立居民之間的連繫,漸漸他們就會自然地和合得來的人組成小組,繼續主導社區設計的工作。」山崎亮解釋,推動居民堅持參加的不只有對社區的熱情,和志同道合夥伴的連繫也是重要一環。

山崎亮多年一直積極到各地演講,包括日本全國、台灣等地,近年亦受聘於日本東北藝術工科大學,擔任客席教授,致力推動「社區設計」的概念。「Studio-L」亦以「No Community No Life」為號召,積極走訪日本大大小小的鄉郊城市,自2005年成立至今已累積參與400多項社區設計計劃。

作者為仁人學社助理創新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