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港島南區是一個很獨特的區域。東起大浪灣,西迄薄扶林,有馳譽世界的迷人海岸線, 蘊藏豐富歷史文物的地標; 既有八大公共屋苑, 亦有億萬豪宅, 集基層、中產及富豪於一區, 新舊交錯,貧富懸殊。在香港仔臨海的豪宅背後,有一所樸實寧靜的大樓,就是容納了千多名智障人士的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大家也許沒有留意到,該中心已成立了超過十間社企,為區內帶來不少新動力。

2008年, 中華煤氣(00003)看準上班一族工時長,無暇到街市買餸的市場,提出了即日即造餸菜包服務的構思, 並希望支持與飲食有關的社會企業。復康中心副院長翁文智從2002年起營運蔬菜批發及餐廳的社企, 經驗豐富, 雙方一拍即合。文智亦看好這個商機, 於是向社會福利署「創業展才能基金」申請了200萬元資助,在2008年初成立了「煮餸易」, 屬非牟利的社會企業。

大公司參與扶植

這間全港首創的「煮餸易」社會企業與煤氣公司及恒基兆業合作。先由煤氣烹飪中心的廚師設計40多款小菜及湯,「煮餸易」則負責訓練及聘請弱勢社包裝新鮮材料,每日依訂量將獨立包裝的菜包送到屋苑,恒基則協助在旗下屋苑推廣服務,住戶只需到會所拿取餸菜材料包,回家便可輕鬆煮食。煤氣公司有超過170萬名用戶。為扶持這間新社企,該公司免費把「煮餸易」的宣傳資料夾在煤氣收費單內,寄給用戶,大大減低了宣傳成本。

這個創新的構思提供職業訓練及就業機會給弱能人士,讓他們通過實際工作建立自信及自立能力,協助他們融入主流社會。商界善用企業自身的優勢, 為社企提供有利發展的條件,互惠互利, 建立多贏的局面。這類跨界別合作和創新方式,可把問題轉化成解決方案,有利社會融和,值得推廣。

根據統計處估計, 全港智障人士數目介乎6.7萬至8.7萬之間。這些智障人士,少於三成有工作機會,就算有工開,大部分是在庇護工場做些簡單的手作工作, 工資低微,而且工種不多。

有障也無礙 社企新出路

東華三院在1997年建辦全東南亞規模最大的賽馬會復康中心,除有宿舍和活動中心外,還設有以自負盈虧模式營運的復康人員培訓中心。在中心內,不同程度的殘疾人士會分配做不同的工作。東華三院屬下的社企包括「創毅蔬果加工及批發服務」、香港仔市政大樓的「自在軒」食店、「華欣綜合清潔社」、「煮餸易」餸菜包送遞服務等。這些社企聘用殘疾人士,營運有道,為智障人士開拓一條新出路。

「煮餸易」客人每天10 點前在網上落單,工場就開始備貨。有些材料是由另一社企「創毅」供應,有些是由工友去香港仔街市買貨。工友各司其職,進行清洗、切、醃製等預備工序,並配備醬料,按照訂單做出一包一包用環保盒裝好的新鮮餸菜包。製成的餸菜包每日下午2 時許便可以出貨,員工會按客戶位址編排,按照路線將餸菜包搬上車,再送到客人家中或指定地點交收。為保護環境,餸菜包所採用的餐盒大部分均以可降解的環保天然材料製造,並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包裝。食材及款式均以簡單易煮及多元化為主,包括豬、牛、雞肉、海鮮、蔬菜和湯。

文智認為一個社企團隊內最好有商界人士及社工。擔任業務經理崗位的人,必須有商界經驗,要懂得怎樣賺錢和控制成本。文智唸社工出身,早年在佐丹奴(00709)深圳的製衣廠任職人力資源部多年,對商業運作了然於胸。其後她赴美進修,回港後先後在匡智會及協康會從事殘疾人士復康工作。在1997年加入東華三院後,主力為殘疾人士提供職業訓練及就業機會和開拓社會企業。

社工營商 頭頭是道

她認為做生意最重要是滿足市場需要。就算經營社企,不能夠凡事單從服務使用者立場為出發點。如果顧客覺得物有所值,便會持續光顧。有社企背景並不是最重要;打慈善牌亦幫不上忙。所以她對工場和產品都有很高的耍求, 價錢合理,送貨準時可靠。此外,她認為成本要控制得宜, 要求管理團隊把資金當作自己的錢, 盡量減少食物報銷,並且以精簡人手運作, 減少開支。文智滿腹大計, 計劃擴展工場,增加聘用殘疾人士; 加添食品類型如熟食、健康飲品等。

「煮餸易」2013-2014年度的營業額為560百萬, 邊際利潤達55%,純利約為10%。除個人客戶外,該社企還有以公司和屋苑作單位的會員, 其中包括定期集體訂購的廣華醫院和怡和集團的員工。「煮餸易」 在2011年獲「社會企業服務大獎」

文智強調社企要賺錢,但目標是為了給機會殘疾人士。在她眼中,每一位殘疾人士都有自己的能力,重要是找到適合的職位,因材施教,例如會安排識字、對烹飪有興趣的工友作醃肉工作;能力單一的安排洗切工作;能認路或懂錢銀找續的,則負責做送貨的工作。

現時「煮餸易」有17名殘疾僱員, 佔職員團隊70%,平均工作了3至4年。殘疾員工最高工資約8000元, 平均工資有4800元, 年終還有花紅, 待遇不錯。然而文智對員工要求嚴格, 無論是否殘疾, 員工不能隨便請假, 確保生意能正常運作。另一方面, 為了促進傷健員工之間的溝通和融合,文智定期提供培訓,包括向殘疾員工講解勞工法例;又為非殘疾員工提供講座,助他們認識如何與弱能人士和復康者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