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髒亂、危險」大概是不少港人對印度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印度的傳統宗教與文化亦是不少迷惘西方青年前往尋找心靈啟迪與智慧的地方,香港獨立戰地記者張翠容曾形容印度「最靈性也最污穢,最神聖也最不公」。但印度民間同時有不少讓人驚艷的社會實驗,當中包括1968年成立的「烏托邦」曙光村(Auroville)。

曙光村位於印度南邊、前法國殖民地Pondicherry附近,創辦人是一位法國女士,名為阿爾法薩(Mirra Alfassa)。1968年,124個國家及印度所有省份的代表出席「動土」儀式,在這塊當時的荒地灑上各國帶來的泥土,正式開始建造這條地球村。這裏佔地大約84平方公里,足以5萬人入住。根據曙光村網站提供數字,這裏目前住了約2500人,來自約50個國家,當中三分之一是印度人。村民年齡由3歲至80歲都有,但平均年齡30歲。文化多元是曙光村的靈魂,不論國籍、職業、宗教、政治背景,人們只要試住一段時間,由居民大會評核覺得合適就可以入住,成為村民,並因應村的需要而參與義務工作。

不是為錢而活

曙光村背後的推手阿爾法薩被稱為「母親(The Mother)」,她在巴黎出生,父親是埃及人,母親是土耳其人。她年輕時遊歷四方,並在二十年代跟丈夫移居Pondicherry,跟一名印度哲學家學習禪修,醞釀出建村的念頭。她為曙光村寫下憲章:「曙光村不屬於任何人, 而是屬於全人類整體」、「曙光村會給予無止境的教育,不斷進步,以及永不老去的青春」。這個實驗式城鎮是她心中理想國的體現。

曾三度到訪當地的德國攝影師克拉默指出,大部分入住的外國人都在曙光村擔任不同的崗位:「醫生成為廢物管理大師,輟學者從事城鎮規劃。人們做一段時間,然後再做別的事情」、「他們早上練習瑜伽,中午到農場工作,晚上學下探戈。他們都不是為錢而活,大部分人都不富有」。

今年2月曾到訪曙光村的印度總理莫迪亦形容,曙光村是一個在環境研究、再生能源、水資源及廢物管理方面,讓人終身學習的場地,「一個物質與心靈和平共存的地方」。曙光村其中一個最大的成就就是將一大片荒地,重新植林三百萬棵樹,如今綠化森林地帶佔據村落一半面積,包圍村落。最為人注目的是最中心的一座巨型黃金球體建築:「母親之廟」,這象徵曙光村的靈魂,是村民前往默想、洗滌心靈的地方。

這裏沒有村長、沒有警察,但齊備城市應有的學校、商店、餐廳等,當中150間中小型企業為曙光村帶來大約五成收入,其他收入依賴資助及捐獻,包括印度政府的撥款。其中較為成功的企業例子是曙光村顧問公司,由一個七十年代起已經入住的荷蘭人共同創辦,主要在風力及太陽能發電方面為客戶提供意見及培訓。今年6月,曙光村亦跟當地電動車公司合作,推動村內的綠色運輸系統。所以這裏在生態保育方面絕對是印度的楷模城鎮。

沒有村長警察

雖然曙光村未足以做到自給自足,但印度政府仍然在各方面提供支持,看重的當然不是其賺錢能力,是其展示印度軟實力的能力,正如莫迪所言:「曙光村滙集如此多樣的人和想法,讓對話和辯論成為自然。印度社會從根本上是多樣化的,它促進對話和哲學焦點,曙光村向世界展示了這種古老的印度傳統。」

曙光村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力支持,在多屆的全體代表大會點名表揚。有居住當地十多年的村民承認當地物質條件有限,天氣炎熱乾燥,但吸引他留下的是有許多正面的元素、平和靈性的環境、參與式管治,以及許多工作及創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