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今天介紹的一位社會創新先鋒,是一位大學教授,相信她的計劃在香港一定會引起很大共鳴。事實上,筆者正與一班好友醞釀把這個項目在香港複製,估計會大受歡迎。

首先,考一下讀者,你可否知道哈佛大學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在哪一年成立?答案是1908年 ,首年學生僅59人。在當時來說,這是一個創舉,因為在此之前世界上沒有一所大學設有商學院。

哈佛商學院的創辦是歸功於當時大學領導層的遠見,洞悉到社會經濟的轉變,需要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領導商業機構。今天,差不多每所大學都有商學院,再不是什麼創新的事物。但在上一個世紀初創辦商學院,確是敢為天下先的舉動。

世界在變 學府如何變?

由工業革命到二十世紀初,哈佛大學目睹世界的巨變而創立了哈佛商學院。到了2008年,便是一百周年紀念。哈佛商學院的領導層為了迎接這個紀念性的日子,不是要計劃什麼慶祝活動,而是嘗試反省這一百年的巨變,帶來了哪些新的局面及挑戰。

作為局外人,我們無法得悉他們內部的討論,只知道其中一個結果,便是由毛瑾德教授(Rosabeth Moss Kanter)創辦的一個嶄新計劃,名稱是Advanced Leadership Initiative,由2009年開始啟動。

這不是一般的課程,主要對象是已退休或即將退休之人士,有超過二十至三十年卓越成就,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翹楚,他們會來到哈佛大學參加一個為期九個月的計劃,包括出席一些專為他們而設的講座及研討會,亦可選擇旁聽一些哈佛大學的星級課程,並參與一些名為THINK TANK的專題小組,也會參加至少一個海外學習團(剛巧今年的目的地是上海)。最後,他們須在這九個月內,完成一個Social Purpose Project,針對一個他們自選的社會議題,提出解決或改善方案。

毛瑾德是這個項目的創辦人及督導委員會主席。她對這個計劃的目的講得很清楚,就是要讓社會上的精英,運用他們多年來累積的智慧、專長、經驗及社會網絡,在退休之後轉化在解決社會上迫切的問題。她認為大學的使命,不應停留在培養年輕人成為未來的領袖,而必須同時創造機會讓已經成為領袖的人士,重新反思及探索他們如何為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她覺得讓這些精英人士退休之後便淡出社會,會是極大的浪費,而且這些人士中,有不少是很樂意貢獻他們所長,繼續發光發熱,往往只是欠缺渠道,或適當的指引。她認為這個計劃正好提供機會,讓他們經歷一個有啟發性的過渡,在良師益友的薰陶下,在廣闊天空中尋覓他們人生下半場的意義。

尋覓人生下半場意義

毛瑾德深信,時至今日,我們要對「退休」有新的理解及領悟。極其量,「退」只能代表不再為生計而奔波勞碌,至少毋須全職工作;但對絕大部分這個年紀的人來說,是毋須「休」下來的。事實上,他們大多是健康良好,精力充沛,可以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活躍人生。毛瑾德自己今年就已經七十歲,仍然是頭腦清醒,瀟灑自如,正是新一代退而不休的最佳寫照。

毛瑾德早年修讀社會學,獲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並曾在耶魯大學任社會學教授達十年之久。其後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並担任《哈佛商業評論》的主編。 她一共有18本著作,並獲頒23個榮譽博士學位。在2002年Top Business Intellectuals排名中,她是女性入選者中排名最高(總排名第十一位),亦在2010年被《波士頓雜誌》推舉為波士頓50位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