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共享經濟(Shared economy)是一項社會創新概念,提倡跨界別(即商企、社企、社福界與政府)合作,賦權地方社區市民互助,減少資源錯配,共創社會價值。香港早期的社區發展多由教會出資推行,其後才由政府提供資助,主要提供文康活動和公民教育。現在已演化至協助社區內的弱勢社群、發展社區經濟、社區保育及活化、開辦合作社及社會企業等;並且與不同界別合作,促使私營企業、社會企業和社福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紓解社會矛盾,推動社區參與,凝聚力量及共用資源。

於1948年成立的老牌私人發展商協成行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協成行),多年來默默支持南區的社區服務和建設。

互助合作 立足社區

早在2003年,協成行的第三代掌舵人方文雄已資助年輕人參加在華貴邨的塗鴉(Graffiti)課程, 讓他們發揮創意,不用擔心在街頭塗鴉被捕。到2009年他與「香港仔街坊福利會」合作,舉辦了「噴出彩虹」計劃,特別捐出黃竹坑好景工廈的一個五千呎單位作為塗鴉創作及教育中心,連同大廈的公眾地方,提供合法外牆讓年輕人練習,推廣塗鴉成為正面的潮流文化。

方文雄又在大廈舉辦全港首個大型塗鴉展覽,展示由20名青少年共同合作而成的畫作,令殘舊的工廈變身成藝術畫廊。對方文雄來說,捐出地方開辦社區活動不但是一樁美事,也是善用閒置空間、活化工廈的良方。

好景工廈的成功例子,令方文雄更積極參與黃竹坑道的工廈活化項目,並灌注建構社區的理念。該工廈於2012年進行活化工程,並於今年1月底舉行開幕儀式,重新命名為「Genesis」,成為黃竹坑首幢由工廈改裝成商廈的「活化工廈」。該大廈顏色鮮艷,內外注入大量設計及藝術的元素,並以平衡生活及工作為主題,為不同藝術及創意團體提供創作及工作空間。大廈備有空調「垂直畫廊」,讓藝術家可於長廊展示不同主題的製作。然而,創新的地方不只在建築物本身,更包括該項目的營運方式。

協成行與藝術發展局合作,以市場租金的三分之一,租出12樓全層約一萬平方呎地方,成立首個「ADC藝術空間」。現有27名本地視覺藝術及媒體藝術家進駐,以優惠租金分別使用17個面積300至1400平方呎的獨立工作室。首兩年租金連營運費為每方呎8元,40歲或以下藝術家優先考慮,以支持青年藝術家和新晉藝團從事藝術創作之路。

活化工廈 扶持創業

香港市區租金昂貴,令不少畫廊和藝術工作者紛紛進駐較便宜的黃竹坑、海怡、鴨脷洲等工廈,一些區內的大廈亦把部分樓層改造成藝術空間,令南區的文化藝術生態更形蓬勃。南區區議會更在淺水灣、香港仔、薄扶林開展文物徑,進一步鞏固整區的文化建設。藝術創新發展方興未艾,商界也愈來愈支持。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如果民、藝、商、官能持續合作,有助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重要文化都會和創意之都。

此外,Genesis亦同樣以市值三分之一的特惠租金出租給香港青年協會和東華三院。前者成立了一個約8000平方呎、設備齊全的社會創新中心,除為年輕人提供低廉的辦公空間外,還為創業者提供專業培訓與指導,讓他們在這空間內互相交流;東華三院則設立工作室,教授青年人攝錄技術,幫助他們開拓事業發展的空間。

凝聚創意 造福青年

協成行與上述三家機構簽定了6年「死約」,折合計算,該公司需補貼逾1400萬元租金。此外,港鐵黃竹坑線將延遲通車,令該項目的回本年期延遲7至8年,較一般翻新項目約4年的回本期為長。在商言商,協成行與這些非牟利機構所簽的租約是無利可圖的,然而方文雄沒有打算以此賺取利潤,他期望Genesis能夠拋磚引玉,鼓勵工商界多與社區合作,為青年創造新機遇。

政府雖然鼓吹青年人創業,但昂貴的租金扼殺了不少初創企業的發展。創業並不容易,可以說是一條難走的路,成功率可能不多於1%至2%,但創業的槓桿及回報率卻很大,成功的企業可以提供就業,並帶動周邊行業發展,對推動經濟甚有裨益。如果主流企業能運用自身的資源和網路,扶初創者一把,可以加快他們的發展步伐,提高成功機會。

世界各地的企業已意識到企業的目標不宥於為股東賺錢,同時也要為社會持份者創造利益,包括創造就業機會、幫助社區發展等。這不是一個零和遊戲,企業在這過程中還能獲得穩健的營收,創造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