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社創群英 – 平權助弱系列

彰顯在社會爭取平等、公義與扶貧扶弱的人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科技喚醒意識 隨身檢測空氣污染

自從英國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全球經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但經濟增長背後所產生的禍害卻一直備受忽視。麻省理工學院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助理Romain Lacombe,察覺到正當很多國家嘗試進行工業化的時候,它們的空氣質素卻日益惡化。於是,他決定利用科技對抗空氣污染排放物,創立可攜帶的空氣監測機Flow,讓大家更意識到身旁的污染問題。 Romain...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印醫療創新 對症下科技

醫病,要對症下藥,才可以救病人的性命。那如果要解決的不是簡單的一個病症,而是不同醫療問題,要用什麼來對付?若然醫療問題排山倒海,而人民又缺乏衞生意識及知識,再加上資源不足,就令問題雪上加霜。Embryyo是位於印度浦那一家發明醫療設備的創新公司,志在透過發現醫護過程中需要彌補的缺口,或引起苦惱及麻煩的「痛點」,從而發掘病人或醫護人員未被滿足的潛在醫療需要。然後,定下解決特定問題為目標,研發能滿足需要的醫療設備,最後製造原型並進行測試。 創辦人之一Nishant...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不一樣的媽媽

媽媽每個人都有,但每一位媽媽都不盡一樣。很久以前有一部電影叫《不一樣的媽媽》,是著名導演姜大衛執導的經典作品,劇情大意是飾演護士的馮寶寶,因喪子之痛,令她精神陷入瘋狂,並展開了一系列的復仇大計,最終當然是法網難逃。雖然這部電影只是一場戲,但是人生如戲,作為母親在一生中總會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每一個孩子無不享受着母親給予的幸福和快樂,這種無私而不求回報的愛,是社會上最純潔、最無私、最珍貴的情感。...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拯救雨林的瑪黛茶

巴拉圭冬青又稱「瑪黛茶」,是南美洲古老的飲品,起源於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一帶,不少南美人把巴拉圭冬青奉為國寶級飲品,習慣每日飲用一公升。巴拉圭冬青含有豐富維生素,幫助淨腸和清除血液中的膽固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和具有消脂瘦身的效果,已引起醫學界廣泛研究興趣,希望多了解巴拉圭冬青的特性,幫助嗜肉人士改變不健康的都市飲食習慣。 Chris Mann是Gourd for Guayakí Sustainable Rainforest...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科技創新打擊兒童色情罪案

兒童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保護他們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然而,猖獗的罪犯,在世界各地公然散播網上兒童色情影像和販賣兒童,嚴重殘害社會。美國荷里活著名演員及投資者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經歷破碎的童年,在紀錄片中,發現世界各地兒童色情人口販賣問題日益嚴重,成立機構THORN,以創新科技打擊兒童色情罪案。...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透過網絡種樹 鍵盤戰士救地球

搜尋引擎是科技突破之下應運而生的創新,方便網絡用家快速得到想要的資訊,大型搜尋引擎如Google,更變成廣告公司,以商業模式營運。現代人無法離開網絡,花錢、耗神之餘更耗電,直接導致全球暖化。來自德國的青年Christian Kroll卻異想天開,成立搜尋引擎Ecosia,以搜尋次數資助小樹苗,每0.8秒便有一棵樹因此而誕生,公司八成純利用作環保用途,希望減少科技對地球帶來的負面影響,亦成為德國第一家獲認證為B型企業。 在大學修讀商科的Christian...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險企轉型社創 塑造業界新氣象

「喂,陳生,好久不見,我而家轉咗做保險呀……」想必不少朋友都接過這種電話,不甚懂理財的,可能更會覺得「怕怕」,馬上掛線。買保險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方法,但同樣保險業在不少人心中種下了牟取暴利,「等到佢賠都死咗」的負面印象。在美國紐約,有一間名為Lemonade的保險初創企業。在CEO Daniel Schreiber的帶領下,了解用戶痛處後,決心從保險的根本進行創新,重新建立保險公司與投保人的信任。 Daniel...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電動輪椅締造革命性改變

殘疾二字不止是一個描述,對殘疾人士而言,這兩字代表一種定型。就如港產片「淪落人」一樣,黃秋生扮演的角色,不時因自己作為殘疾人士的身份感到自卑,又會把自己看待成妨礙兒子飛黃騰達的負累。造就此現象的,正是殘疾人士既有的定型。由於輪椅外觀及設計也是基於其作為輔助工具的用途,使用輪椅向來就像掛着一塊印有「無助」二字的名牌。要改變殘疾人士的心態,必須從他們的日常夥伴做起。日本一家公司WHILL,亦因此而誕生。 WHILL成立於2012年,當時由杉江理及兩位夥伴合力打理。杉江理於1982年靜岡縣濱松市出生。...

read more

【信報專欄:社創群英】維也納酒店僱用難民添契機

「我懂6種語言,但是對於我來說找到一份有薪水的工作依然十分艱難。」一位在奧地利居住了11年的難民在BBC採訪節目中說道,可見難民無法就業問題仍相當嚴重。當地的明愛(Caritas)慈善基金會則以創新方法嘗試解難,用難民優勢及當地需求短缺,創立了一間酒店,為難民提供工作機會。 來自各國的難民都有各異的原因難以在當地找到能維持生計的職業:缺失專業執照、沒有職業技能及語言不通等的能力因素導致工作匹配困難,種種有關難民的負面新聞也令不少僱主在僱用有難民身份的求職者時而遲疑。 一個社會企業(Socia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