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日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全球若保持目前速度繼續暖化,最快2030年就會出現嚴重災害,要避免這情況,全球須於2030年前減少45%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逃離這個「大限」,人類生活與文化必須出現一種顛覆性的轉變,而這必須包括資本市場的根本性變革。由史上巨富洛克菲勒所提出的「戰略性慈善」,再演變至洛克菲勒基金會於2008年提出「影響力投資」,探索如何結合商業及慈善既有模式,以及改善目前的大量社會問題。

乾貨店員變石油大亨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是一個商業天才,假如他活到今天,其財富將比全球前十大富豪的總資產還多一成。洛克菲勒的發跡史相當傳奇卻也極富爭議,他最初在美國克利夫蘭的一家乾貨店幹活,每周只賺5美元,而他後來創建的標準石油公司,儘管被政府多次派檢察官調查其經營狀況,還吃過數不清的官司,但源源不絕的金錢還是滾滾流入公司的賬簿。

賺得如此大額收入,洛克菲勒同時把人生的後40年投入慈善事業,他的主要貢獻包括:成立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衞生學院、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根除北美鈎蟲和黃熱病,也對黑人族群特別關照,斥巨資提升黑人教育。

但這位空前絕後的巨富,絕不甘於當時傳統的行善方法。洛克菲勒認為:「去幫助一所低效率、位置不好及需要性不高的學校是種浪費……很有可能,過去浪費在那些無用的教育計劃上的資金,已經多到足夠建構一套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統了──要是正確使用的話。」他認為慈善活動應較商業經營更精準與講究效率。

戰略性慈善事業之父

因此洛克菲勒被譽為「戰略性慈善事業之父」,他不但希望緩解社會問題的症狀,更希望通過長期努力觸摸或解決社會壞象的病根,這種戰略性慈善投資亦同時被稱為「耐心基金」。他曾說:「戰略性慈善是一種長期、耐心的投資,目的是通過這種投資,真正有效地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其結果未必能在短期內看到,也需要以數年來計算,但只有這樣,才可能根除社會的頑疾。」

於短短12年的時間裏,洛克菲勒向旗下四大慈善機構投資了4億元,包括:醫學研究所、普通教育委員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勞拉斯佩爾曼洛克菲勒紀念基金會。過程中,他把這些機構交託予兒子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Jr.)。時至今日,洛克菲勒基金會仍是世上最大的慈善機構。

跨界別概念改變世界

老洛克菲勒於1937年逝世,但他的影響卻無遠弗屆。於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承傳老洛克菲勒的理念,提出了一個創新概念──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該「跨界」意念橫貫資本界和公益界,倡導資本通過有經濟效益的投資來實行公益。傳統投資重視回報,但同時亦可能對社會與環境構成長遠的負面影響。單純的慈善旨在助人,不求回報,故慈善機構要持續運作必須不斷依賴捐款或相關投資回報。而「社會影響力投資」則將兩者結合,以個人、家族或機構身份投資於對社會或環境有利的項目或企業,並可量化社會效益,達致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同類基金港落戶

當許多政府面臨財務困難、無法百分百提供所需的社會福祉時,基金會認為應顛覆傳統單方面接受政府補助金的「受與施」角色,提倡新概念如「社會影響力債券」,募集民間投資者來投資政府社福計劃,創造全新融資方式。2010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與洛克菲勒基金會聯合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把影響力投資界定為資產類別(Asset Class)的一種,奠定其在投資界和公益界的地位。

香港也同樣受益於這嶄新概念,2016年聯合國社會影響力基金(the United Nations Social Impact Fund,UNSIF)與綠色資本集團有限公司,於香港簽署「綠色經濟基金」合作備忘錄,成為聯合國社會影響力基金首個在港成立的社會影響力基金。聯合國所推行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亦可透過基金平台獲投資,並帶來經濟和社會的回報。投資綠色基金一方面提供回報,令項目可持續發展經營,另一方面又可惠澤社群。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金融部主管李楠,將於11月22至24日來社企民間高峰會作演講嘉賓,屆時會講解更多「社會影響力債券」的實際運作。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商界對社會企業發展,可留意相關活動資料。

作者為仁人學社助理創新顧問黃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