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前年發表的報告,1970年至2010年間,全球脊椎動物的總數目下降了超過一半。面對傳統保育模式失效,問題又迫在眉睫,海洋生物學家哈理斯博士(Alasdair Harris)創立了創新的保育模式,保育之餘照顧當地居民需要,令到毛里求斯的國家生產總值上升了50%。

哈理斯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大學時主修動物學,熱愛潛水活動。在牛津大學修讀碩士期間,他擔任大學的探險學會主席,組織海外考察,當時他已意識到海洋生態的危機,尤其是對珊瑚礁的破壞。作為生態學家,每天接觸到全球各種生物的滅絕危機,他無法接受自己僅在記錄滅絕的過程,很想嘗試帶來實質的改變。

年僅24歲的哈理斯成立了藍創投(Blue Ventures),藍創投是一家以科學為本的社會企業,主要以把沿海社區轉型,旨在孕育和幫助地區的海洋保育得以可持續發展。

2004年,馬達加斯加的章魚因過度捕撈,數量日益減少。章魚是該地區最重要的資源,會從印度洋上最偏遠的村莊被運送到歐洲南部的餐館和超市,是利潤豐厚的出口市場產品之一。他和團隊做了一系列科研,深入了解章魚的生態、捕撈時間和該地區漁民收入的關係,讓海洋保育得到社區持續的支持。

生態與社區互利營運

藍創投支持了一個位於馬達加斯加的村莊,把其章魚捕撈區域的一小部分關閉了幾個月,看看這會否令章魚的數目得以回升。當那個封閉的章魚捕撈區網重開的時候,因為章魚的生長速度很快,在捕撈區域關閉的時間,章魚數目得以回升,且令漁獲上升和漁民收入大幅增加。

在過往十多年間,藍創投提煉出這種名為「社區催化劑」的運作模式,於印度洋創立了當地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以金錢資助和刺激當地漁民,促使地區的漁業和生態旅遊得以可持續發展。他更鼓勵當地人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不但可以保護海洋生態,更能以傳統生活的方式幫助其他沿海地區的人。經過多年的實驗、求證和仔細的評估,藍創投也開始把這個模式擴展到其他區域。藍創投不但令到毛里求斯的國家生產總值上升了50%,而且這個模型已經應用到超過10%的馬達加斯加的海岸線,更擴展到莫桑比克和東帝汶,幫助世界上沿海最窮困、數以十萬計居民的生活。

藍創投的企業模式幫助了當地漁業的發展,也成為政府、非牟利機構、商界和捐款機構的榜樣。藍創投於去年更獲得斯克爾社會企業家(Skoll Award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獎項,以肯定哈理斯和他的團隊利用社會創新去宣揚保育的貢獻和成就。

哈理斯深信所有的保育計劃扎根於科學,無論是監測漁業、珊瑚礁、紅樹林,或者與藍創投合作的社區,保育計劃的成功關鍵在於人們可以監視和評估他們工作的有效性。哈理斯和他的團隊會經常作出檢討,倘發現工作的數據顯示有不妥善的地方,他們會和持份者溝通並改變方針。

生態嚮導作收入來源

藍創投成立初期,根本沒有慈善家或基金會願意資助這個只有20多歲的小子,幫助他實現保育海洋的願景。哈理斯必須發揮他的企業家精神,另謀出路。他憑着過去籌辦探險活動的經驗,一方面讓探險者了解海洋,體驗到保育工作的挑戰;另一方面作為其收入來源,甚至有部分探險者加入成為志願者,令保育項目得以開展。

即使藍創投開發了創新的保育模式,籌集足夠的資金是令該模式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育項目的回報難以和商品相提並論,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改變投資者既有的商業運作觀念,投資者需要新思維來確定和支持的組織,而保育組織須推銷新的策略和保育方案。

哈理斯博士通過基金會、捐助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夥伴的海洋保育探險業務,包括舉行遠征的教育訓練課程和採集科研數據以支持日常營運成本。當中所賺取的利潤會再投資到藍創投的核心保育項目。

保育牽涉到社會、環境、文化和政治等範疇。傳統的「保育生物學」的理念只集中在診斷和理解保護個別物種的價值,從而保護某些瀕危的物種,如圈養繁殖或根除入侵物種。

可是從藍創投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要保育方案得到成效,人們就必須要明白和了解環境問題的根源,讓保育的項目得到廣泛參與和長時間驗證, 從而令個人以至社區理解為什麼某個物種的數量減少或生態系統正在退化,並且向他們提供協助和教育,以改變他們舊有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的行為。這樣的策略既可維護生物多樣性,同時又能提高人類的福祉。

故此,新的保育模式應該加入社會創業家的精神,從而重塑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如同哈理斯博士對創業家精神的理解:「創業家精神,就是拒絕接受未能解決的問題的既有系統,努力不懈地去改善。」我們需要創新的想法,改革政策和制度,催化更多的創新保育方法,並且鼓勵和變革潛在合作夥伴的投資策略。從藍創投的成功保育例子,可以看到如何把創業者的元素注入保育項目,而令保育項目得以可持續發展。

從發現環境的問題到改變人的行為,創立可擴展的保育項目模式才能夠讓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發展的同時,社會是需要有效的保育模式、體制和政策改革,那就必須要得到保育投資者、環保從業員和學者共同努力構想一個更大膽的保育概念,以催生更多高質素的創新的保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