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當壽命延長了,老的定義就要重新釐定。歐洲研究機構 IIAS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綜合健康、認知、失能率、勞動參與率和醫保支出等因素,推算老年的起點應為「從死亡推前10至15歲」。研究按全球平均餘命回推,指出「老年起點應從70多歲開始」。

大多人投身社會都預計約在60歲退休,活到70多歲。隨着醫療、生活質素、科技及教育等提升,人均壽命延長了30歳,身體狀況也比上一代同齡的人強。換句話說,我們這一代在二次大戰後出世的中年期延長了,從退休到真正的「老老」階段還有幾十年的光景,科學家更預計人均壽命可以延長至100歲。

在這長壽年代,生命階段不再是循規蹈矩地「學習 ─工作─退休」,將來會有更多退休人士重新探索各種保持活力和健康的渠道,繼續進修,四處遊歷,增強技能與知識。他們是經濟、職場和教育上未被發掘的資產。我們統稱準備退休及已退休人士為「黃金一族」,他們有更多時間和能力去自我實現、再學習、再就業,把生活過得精采。人生的下半場不再是單一地回歸恬靜。

跨代溝通 與生命對話

「對話社會企業」創辦人海寧克博士(Dr. Andreas Heinecke)是德國人,在大學修讀歷史和文學,並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電台擔任記者。因為上一代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受過種族迫害,使他思考如何化解族群差異,如何幫助弱勢族群得到更好的生活。他在1988年創立「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觀眾由盲人或弱視的培訓員引領,在完全黑暗中經歷各項遊戲及體驗。海寧克不斷開發新的對話服務,並思考人們對老化的恐懼。他再度運用了獨特的對話模式,在2012年 創辦「與時間對話」(Dialogue with Time)體驗展覽,透過跨代溝通,讓大眾學習欣賞生命每一階段的美好。「與時間對話」首次在2012年於以色列舉辦,2014年推廣到德國柏林和法蘭克福,2016年在台北舉行。這些對話體驗已在30多個國家160個城市舉行過,參觀人次逾650萬。海寧克在2005年獲選為歐洲首名愛創家院士(Ashoka Fellow),2007年獲施瓦布社會企業家基金會(Schwab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頒發「全球傑出社會企業家獎」。2008年,海寧克被世界經濟論壇委任為全球議題議會社會企業部的委員。自2011年起,他在德國威斯巴登(Wiesbaden)的歐洲商學院出任社會企業系教授,積極培訓退休人士重投社會工作。

有別於傳統展覽,「與時間對話」主要由一班經過培訓的退休人士作導覽員,與觀眾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和智慧,透過真實的體驗、互動及遊戲,以改變對「老」的恐懼與偏見,啟發更多的可能性。

展覽首先展示的是美國影像藝術家製作的女孩短片,觀眾靜靜地看着一張臉經過孩童時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微細地變化到七八十歲的階段。如同體驗視障、肢體傷殘一樣,展覽讓不同年齡的觀眾預先體驗老年體能衰退的狀況,增強大眾的同理心。參觀者可在腳上綁着重物,一嘗老年雙腳無力、舉步維艱的滋味;戴上花白眼鏡體驗視力衰退的感覺;聽着快速的指示把藥丸分類。

在另一個藍色房間,導覽員介紹他們的人生故事,並問參觀者:「你覺得快樂的老年生活是怎樣的?」每人的座位都有18張圖,可選一張加以解釋,各人想要的均不一樣,有些覺得最幸福是與伴侶牽手,有些嚮往與朋友一起玩樂,有的要挑戰大自然,有的希望保持年青的心。這說明了即使年紀大了,每個人的性格和想法仍有很大差異,不能籠統地歸納長者就是同一類人。粉紅色的房間內是一幅幅布幕,坐在裏面會聽到不同的人生經歷,從中深思不同的生命歷程。

這項對話體驗為黃金一代人士創造更多元的就業機會,培訓他們的自信及工作能力,將過去的人生轉化成為資產;也建立起跨代共融、交流的平台,整體提升社會對不同文化、觀點的認知及包容。

尋找真正的時光寶藏

隨着發展,社會結構轉變是自然而然、無可避免的,矛盾的是,我們卻認為人口老化是個威脅和負擔,有關人口老化的正面新聞鮮有聽聞。為什麼人口老化讓人感到如此負面?現在是時候反思一下大眾整體對「老年」的觀念,以及黃金一族的潛力和角色。在壽命逐漸延長的時代,我們應如何充分地運用漸長的人生時間?又應如何面對年齡問題所帶來的潛在危機?

【註】海寧克將於1月21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作主題演講,從4個角度出發探討老齡化,首先是理解有餘、實踐不足。現有很多書籍、研究報告、電影等反映社會人口老化的狀況和影響,但我們卻沒有注意到壽命延長所帶來的好處,是時候把它們實踐出來。

其次,老化是謬誤,我們不是逐漸年長,反而是逐漸年輕,因為即使處於高齡,我們有能力做的事較上一輩更多。今天,即使是已屆60歲,精神和身體機能狀態實際是以往的40、50歲。年齡變得只是一個數字,我們的身份可以與實際年齡無關,很多黃金一代都在這階段才成為高齡企業家或政治家。

第三,智慧技術和主流的數碼解決方案,並非讓長者過幸福和健康生活的靈丹妙藥,人文和人性化的解決辦法比起應用程式和機器人技術更加重要。社會對長者護理員和專業人員的需求愈來愈大,我們需要鼓勵年輕一代加入這些行業發展。我們應該通過教育來達成這目標,從小學課程開始着手培養,改變大家對老化的觀感。教育界須團結起來,促進跨代對話,加強大眾對老化的認識。

最後,社會人士要欣賞智慧是知識與經驗的煉成,世上有太多問題是不能在網上找到答案的,黃金一代用生命把知識和經驗都結集起來,所擔當的角色更是至為重要,可以影響和啟發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應該把資訊性社會演化成智齡社會,欣賞歲月洗練出來的耐力與包容。

【註】:文章日期為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