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Page

當你擁有百萬年薪,會否願意放棄高薪厚職,回到鄉村重新創業,幫助窮人?印度銀行家森古普塔(Rustam Sengupta)放棄英國的高薪職位,回鄉與村民合作,在鄉村建立民間太陽能發電站,協助窮人自給自足,解決缺電問題,把過剩的電力賣給私人機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並把模式複製到其他鄉村,照亮5萬個家庭的生活。

在印度,太陽一下山,沒有用電的住戶就會陷入漆黑之中,每天,有着3億人過着這樣的生活,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4到6月的夏季高溫很常見,平均溫度都會超過40度,孩童經常會有中暑的情況。由於沒有電力供應,鄉村的店舖很早便會關門,一切的活動於入黑後便要停止。學童也因為沒有光源,沒法在晚上讀書。

由於印度電力供應私有化比重較高,私人電力公司不願意為農村供電,加上政府規劃不當,印度目前還有超過1.8萬個村莊未能通電。即使在被譽為印度最現代化的古爾岡市,停電也如家常便飯,每天都會有幾次。如果生活在首都新德里,可能運氣就不會這麼好了,許多老建築由於十分古老,沒有電路的鋪排,家家戶戶必須依靠蓄電池。而在鄉村或是偏遠地區,情況就更差。而且,印度的電費非常昂貴,一個普通印度家庭如果配一台空調,每天用6小時,一個月的電費換算成港幣約2000元,對窮人的財政負擔十分大。

重回故鄉體驗苦況

印度農村出身的森古普塔於英士國際商學院畢業,其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取得電子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到過五個國家生活,曾在渣打銀行擔任銀行家及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擔任顧問,年收入近120萬元,可謂典型的跨國精英。

2009年回到故鄉後,他看到農村存在很多問題,親眼目睹他的家人因為沒有電力供應,生活十分艱苦,感到非常痛心,聯想起整個印度的鄉郊地區,也存在這個問題,而且長久都未能得以解決,於是把心一橫辭職,放棄高薪厚職,成立了Boond工程及發展公司,立志向鄉郊地區提供太陽能發電設備,賦予民間自行發電的能力,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創造一個更潔淨的環境。

Boond的運作模式非常簡單,透過向鄉村的其中一個住戶租借屋頂,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在其之上,成為服務站,再向其他住戶、私人及政府機構提供電力,亦讓其住戶也搖身一變成為合夥供電商。當其他住戶需要電力就會到服務站購買,供電商在每一次交易也會收到少許佣金。這個方法十分聰明,如果沒有任何誘因,住戶一定不會願意投放大量金錢購買太陽能板。因此,透過向住戶租借屋頂,既能避免投資額大的顧慮,又能提供誘因讓住戶更主動管理系統,減輕公司的行政負擔。簡而言之,就是幫助鄉村自給自足。

因為當地人的收入較低和不穩定,森古普塔參考儲值卡的概念,用家在用電前付款,讓用家因應需要到服務站購買相應單位的電力,令用戶能更謹慎地買電和理財,達致「不是變便宜,而是令居民可負擔」的核心價值。

另外,因為電費昂貴和政府的監管不力,在印度許多地方的大街小巷,纏繞如蛛網的低垂電線隨處可見,私拉電線偷電現象嚴重。新德里電視台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電力用戶中有40%是沒有交費的。森古普塔看到了這個問題,在設計太陽能設備時,特意加入安全系統,大大降低了偷電的機會,以確保安全及保障合夥供電商的利益。

除此之外,印度鄉村的設備十分簡陋,學童的學習環境也很惡劣。基於印度的電網覆蓋率有限,很多印度農村的學童因為缺乏電力,所以他們需要用到煤油燈,但產生出來的黑煙會刺激眼睛和令人咳嗽,導致未能在晚上有效率地學習。有見及此,森古普塔設計了一個名為「Light For Education」(教育之光計劃),希望向學生提供潔淨、可靠、安全的光源設備。

電力促進學習

Boond與幾所當地鄉村學校合作,把可攜式電燈免費借給學生,直至畢業,而電燈必須利用安裝在學校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才能充電。此舉不但能改善學習環境,鼓勵學童積極學習,提升學童的上課出席率和讓學童在晚上也能讀書,亦能幫助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可謂一箭多鵰。

隨着民間發電站的改動,鄉村的生活質素得到大大地提升。家家戶戶也添置了風扇,即使在高溫底下也能稍作紓緩。而且,一切經濟活動也能得以延長,店舖能夠晚些關門,吸引更多商業機會,刺激經濟發展。森古普塔希望能藉此吸引外界投資,更便於政府向鄉村提供服務。

Boond的宗旨是透過太陽能科技解決能源上的貧窮,把可再生能源帶到鄉村,令到當地人能夠自給自足。Boond成立至今已為超過5萬個家庭服務,在印度各地設立超過60個發電網,公司預計於2017年收入達致100萬美元,並於2022年把服務範圍擴展到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受惠人數提高至100萬人。

Boond獲獎無數,廣受世界認同,在2014年獲得有環保界諾貝爾獎之稱的Echoing Green Fellowship;在2016年獲得千禧年代聯盟社會創新大獎;終於在2016年6月正式被認證成為共益企業(Certified B Corp)。

通過成為共益企業,他們希望能夠加入有志令世界變得更好的網絡,分享他們在印度的經歷,與不同的共益企業互相學習。